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节的由来、传说与习俗

标签:
佛学 |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岁暮寒冬,北方已是白雪纷雪的季节,而南方虽然气温日渐下降,但大多时候依然是阳光普照;一年容易将过去,转眼间又是冬至的到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过节的气氛,自然令人想到了历代以来很多的传说、习俗: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后来一直相传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南宋时期,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为何会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之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坏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们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来吃,因而形成「捏冻耳」的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身体就不怕冻。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当然有关冬至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可是由于许许多多的传说令冬至这个节,增添了不少丰富的传统特色与人文内涵,尤其许多各地不同的风俗,特别令人倍感温情、温暖。
冬至过节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上面所说的馄饨、饺子,此外还有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其中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拜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