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
好好地活着
──让生命活出价值与意义
时至今日,社会各种问题不断的发生,由于很多人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迷失,故而动辄产生「轻生」的念头,「自杀」已成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甚至成为社会危机,而且这种不正常的趋势已逐渐在漫延扩大。例如最近一位著名的荷里活影星,上吊自杀身亡,实在令人不胜唏嘘;包括很多一生将欢乐送给别人,而最终却因财困、忧郁等问题而自我了结生命的艺人,他们生命所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确实不得不使人对生命的意义一再重新思考。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全世界,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自杀。据统计,中国每年有29万人自杀,平均每小时就有32人用各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自杀是总人口的第5大死因,是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一个人自杀直接影响到周边6人的生活,自杀未遂者是自杀死亡者的8至10倍,每年有170多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以佛法来说「人身难得」,我们能够投生到这个世界,生而为人是绝不容易的事,为什么有些人却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而想到要轻生?正如谚语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生命的意义,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彷徨、迷失,所以才会做出毁灭自己的不智之事
一、佛教的「自杀观」
据近代学者研究,通过《大藏经》的检索发现,「自杀」关键词共有526项,其中关键词出现最高的是《律部》,出现170次;《阿含部》排名第二,出现了56次。佛教的律部是专门论述行为道德与规范的典籍,其中频频出现「自杀」一词,说明佛教戒律对「自杀」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与重视。阿含中记载了佛教行化世间的种种事迹,其中关于「自杀」的教诫有56次,说明佛陀对自杀的态度非常清晰──是严令禁止的。
以佛法来说,何谓「自杀」?怎样才是「自杀」?所谓「自杀」:(一)据《四分律》卷二载,有自杀、教人杀、遣使杀等二十种。其中,「杀」即指自己动手杀害有情生命。是故佛陀本「慈爱予乐,悲愍拔苦」之心,乃制定杀戒,严禁伤害任何有情众生,若犯此戒,属「波罗夷罪」。(二)自己杀死自己。所以五戒之首即为「不杀生」,含有禁止自杀之意。「不杀」戒的范围,不但是虫蚁等微小生命,就连没有生命的草木都不得损毁。
(一)佛教以戒律严禁自杀行为
佛教非常重视戒学,僧团和合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引导。无论刚刚受持「三皈五戒」的初信之人,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的净信居士,辞亲出家的沙弥、比丘等,莫不「以戒为师」,谨尊佛陀的教诫。这些戒律次第严明,根据信众的信仰层次,制定了宽严不等的戒律,以期达到「防非止恶,自净净他」的目的。因此,如上所述,杀生包括「不自杀,不教他杀」;如《阿含经》卷一云:「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生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杀又分为不亲自杀生,不自杀。而不教他杀,则包括不教唆他人杀生及叫别人帮助自杀。也就是说,在佛教里,自杀是一种严令禁止的杀生行为。
佛陀又开示说:「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指出杀生罪过极大。《梵网经》云,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母。因此,自杀无异杀父、杀母的极大罪过。
又「不杀戒」以杀人为重罪,而自杀则其罪等同。佛陀在世时,多有比丘修不净观后厌患色身而以死为解脱,有的自杀,有的求人杀死自己,有的以杀人为度他。所以佛陀制戒,规定比丘自杀者犯「偷罗遮罪」;此罪障碍自杀者进入人天善道而堕入恶道。而比丘亲手杀求死者,或帮助求死者自杀,或赞叹死亡、劝诱和蛊惑别人自杀,最后别人因此而死,就会犯「波罗夷罪」;此罪又称「断头罪」,如人断头不可复生,犯者从此失去比丘资格,不得再住在僧团之中,与道果无分,这是声闻戒律中极重罪之一。由此可见,无论是自杀或杀他,在佛教中都是极重之罪,都是不容许的。
从佛法而言,每一个生命要经过成(生长期)、住(壮年期)、坏(衰老期)、空(死亡)四大基本规律,如果以人为的方法或方式去终止这个过程,实在是违反自然之道,所以佛教明确予以反对。人生是六道升沉的枢纽,在六道轮回的中,生为人道尤为不易,因此佛教常有「得人身难」的训示。佛教视人格完善的佛陀为「福慧具足」者,而福的具足就有长寿的要求。如《阿含经》云:「若得大福者,便得生天、长寿。」如果破坏了生命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尽命而早夭,也是一种罪过很大的不道德行为。
要知道,世间的一切万物,从有情到无情,都有它的生命与生机,我们都应该保护尊重。所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我们人类?所以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结束,或因此牵连、伤害到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加以规范、防止。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灭,强求的苟活与自暴自弃的放弃都是不正确的。所以自杀前,请再给自己几分钟的思考、想想,人活着才能解决问题,死了怎能解决呢?只要有心振作,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何必用自杀来逃避呢?何必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呢?事实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徒然留给世间及后人更多、更大的问题与痛苦而已。
二、 佛教是慈悲护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佛教是慈悲护生、珍爱生命的。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今生之所以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如《华严经》卷六十四云:「得人身难。」《梵网经菩萨戒序》亦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三亦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一)、「最贵」:人身最可贵,因为容易接近佛法,所以容易修道,并容易觉悟、容易解脱,所以六道(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中人身最可贵。其他的五道则不然:天上乐多苦少,由于太快乐的缘故,把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所以说「天耽乐忽解脱」。而修罗瞋恚心太重,好胜心、嫉妒心特别强;这贪、瞋、痴都是障道的根本,所以要修道都非常的困难。所以说「修罗多瞋背道」。而地狱、饿鬼、畜生则昏昧多苦;昏昧,就是不能辨别是非;多苦,太苦也无法修行。所以说「三途昏昧多苦」。而现在我们身处的人道,虽然苦多乐少,但「多苦易启觉悟」,「小安能获修道」,这就是它可贵之处。人身虽不容易得,但得人身就有解脱的机会。所以我们这一生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若不好好珍惜、利用这个机会,超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二)、「难得」:人身难得。为什么难得?以下是佛陀在经上所说的比喻。
1.机缘喻:机缘不容易。
3.「时间喻」:这是时间上的比喻。
(三)、「得为大幸」:
由此可见,人道于六道中可谓最殊胜的地方,经中说人间有五事胜过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业地、是行梵行处。又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所以连诸天也求生人间闻思佛法。而人身却极为难得,一般人由于过去现在业力的牵引而会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轮回。因佛难遇、佛法难闻,众生起惑造业多,除贪离爱难,所以多堕三恶道,难得人身。
三、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
我们的色身是父母所给予的,而法身慧命是佛所给予的;我们的知识、技能,是师长所教导的;我们生存的条件,也就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是众生所给予的;我们人生里种种事业的成就,是社会、国家所给予的;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上报四恩」,即报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天地间共生共有的,我们没有资格将之摧毁,而应该将之奉献给大众,我们应该尽力让生命活出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服务大众、就在于成就别人;我们活着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想到其他人的利益、要想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我们要能建立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亲人的责任感、对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师长等的责任感;试想这么多人的恩惠,我们都还没有报;这么多的责任,我们都还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想到自己不但「四恩」未报,而且连自己的生命都未照顾好,又怎可以随便说:「死,惊什么呢?」
所以,佛法教导我们: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不要浪费生命在一定后悔的地方。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获得解脱。
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亲情、友情、爱情。让生命活出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而言,都是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如果我们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为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所以,我们除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外,更要学会知足。
所谓「知足者贫亦乐,不知足者富亦忧」。我们生存在世界上,面对问题、思考问题之时要多些知足,少些计较──其实只要知足就会减轻烦恼、消除烦恼,就会快乐!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压力与考验;这些压力与考验,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要不就是快快乐乐地主动接受,要不就是闷闷不乐地被动接受;接受的态度不同,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天壤之别;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年,为什么我们不能快快乐乐地活着,去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呢?这样的生命,不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