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宽运法师-
宽运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03
  • 关注人气:57,5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说佛教的财富观

(2014-06-26 08:26:35)
标签:

佛学

有钱人的天堂

认识财富、分配财富

运用财富

社会的安定和幸福

从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说佛教的财富观 

 

       从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说佛教的财富观

  

   近日有国际金融机构发表全球财富报告,过去五年,二十五个最大富裕人士市场中,香港无论财富或富豪人数的增长率都是最高,分别超过百分之二十八及百分之二十七。以去年来说,全港拥有一百万美元可作投资的富裕人士就多了近一成,财富增长更接近一成二。另外,早前亦有调查显示,美国六十万人才有一个亿万富豪,而本港则不到十万人就有一个,绝对算得上富裕社会,实在令香港人引以为傲。
  因此,多年来香港一直被誉为「有钱人的天堂」,富豪人数与财富增幅几乎冠绝全球,确实是「富贵逼人来」。可惜的是,富裕只属少数人,而穷人则属多数,因而做成社会严重贫富悬殊的现象。据港府制订的贫穷线,全港贫穷人口竟然超过一百三十万,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个穷人,而且情形每况愈下。
  身为香港人,面对社会这样「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化现象,又怎可能不作出深刻的反思?

 

  我们都知道,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发达造成了物质的极度丰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但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因过度的物质追求,以致人们变成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造成社会道德的滑坡、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经济问题引起的种种犯罪现象。那么,社会大众应该以怎么样的角度去认识财富、分配财富、运用财富,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幸福呢?

 

   因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佛教的财富观。

  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毒蛇」之喻,一是「净财」之说。

  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佛教也同样指出了财富的祸害。佛经中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是毒蛇!当时,正在附近做农活的两父子刚巧听到了,于是便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是结果如何呢?黄金非但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刑场上,父子二人后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毒蛇的含义。

  

  事实上,金钱的本身是「非善非恶」的,之所以成为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能否合理地获得它、使用它。财富既能给我们带来过患,也能给我们带来利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就需要一定财富作为生活的保障,所以佛教中又有「净财」之说。同样的财富,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净财呢?

 

  在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中,有「正命」一道;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经济活动,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虽然众生最重要的生存意义是延续「法身慧命」,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要延续色身就必须依赖饮食长养,这就必然涉及社会上的经济生活。《杂阿含经》中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意思是说,只要合理合法,勤劳努力,无论是农牧收成、经商贸易所得,还是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都是正当的。可见保全身命与资业,是众生的愿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因此,佛教的所谓「净财」可从三个面去体现:

  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以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其次,合理地使用财富,不仅用于生活所需,更能以此造福社会;第三,客观地认识财富,既不是将其奉若神明来膜拜,也不是将其视如粪土而摒弃。只有正确地估量财富的作用,合理地使用财富,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做一个守财奴,甚至为其所害。

 

 

从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说佛教的财富观

 

  既然佛教并不否定财富的作用,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去追求财富呢?

  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法则或因果业力去决定,所以财富的获得必然有其前因后果的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过往累积而来的福报,或取决于今生的所作所为。因此,想要获得财富,首先要培植福田;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样地,一个人的福报也是来自播种和耕耘,福田包括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供养出家僧人或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迫的人。以上种种的善行,正是我们获得人生福报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达人生的因缘果报,明了财富的源泉,我们才能获得世间真正的财富。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当拥有生存的技能。佛陀在《善生经》中为善生童子开示生存之道时说:「先当学技艺,而后获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如法地追求财富。正如俗话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财富是可爱的,但我们必须以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追求,这样得来的财富才会心安理得。而且以佛法来说,一切财富都是社会所有,每个人只有支配权而没有所有权。俗语谓:「钱在银行,人在天堂。」许多时候,钱财用得到才是你的,用不到就不是你的;所以佛教主张要享有、拥有而不是占有。

 

  其实,财富可有很多种,有心外的财富,也有心内的财富;如果把金钱视为唯一的,那就太狭隘了。除了金钱以外,健康、人缘、善良、勤劳、道德、慈悲、智慧等等,都是我们的财富。《法句经》中有四句经文,正好用来说明佛教的财富观:「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就是佛法里的「七圣财」,内容如下:

第一、信仰:信仰就是力量。有了信仰,人生就有目标、就有方向,生命就会更丰富、更踏实。我们对信仰不仅要有信心,对人生、事业、道业都要有信心;有了信心,自然事无不成。

第二、持戒:戒如城墙,可以保护自己;戒如船筏,载人渡过生死河浪;戒如拐杖,可帮助人行走安全免于跌倒;戒如导师,能指示引领人生的方向。持戒守法,可以改善我们的恶习,涵养我们的道德人格,令我们的心地磊落光明。

第三、惭:惭者,即羞耻之心,怕对不起自己。经云:「惭耻之服,无上庄严。」人有了惭耻心,犹如身披华服,可以美化我们的仪表、庄严我们的身心。

第四、愧:愧者,即愧疚之心,怕对不起别人。惭愧心可以激发我们反省改过的勇气,激励我们自我革新,奋发向上。

第五、闻:听闻佛法,可以明白圣贤的道理,开启我们的智慧;听闻世间的知识,则能了解各行各业,洞察待人处世的学问。

第六、布施:布施好比播种;不播种,如何能有收成?布施不一定是给人钱财,有时给人一些欢喜、一个微笑、一句温和的语言、一点关心问候,都是布施。

 

从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现状说佛教的财富观

 


第七:智慧:我们待人接物、应对进退,都不能执着、不能墨守成规。所谓「方便有多门」,凡事能变通、随缘,就能善巧运用智慧应事处世。

  佛教的这七种圣财,其实都是不假外求,都存乎于我们的一心;只要认识自己的真心,找回自己的真心,自然「法财无量」,生生世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香港是一个慈善之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七种圣财,并以此财化为善行,奉献社会,服务人群;如此自然能够实现喜悦、自在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