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采百药.沐浴兰汤
──从我国早期民间习俗略探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古早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夏节等。「中国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争论。学术史上曾经出现过辟邪说、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以及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
这些说法,可从此节日的民间习俗中得到很好的诠解;这一天的习俗包括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近年来,大部份学者经过分析、研究,显示此节日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辟邪节日。
(一)端午习俗的原意在于辟邪
据研究分析, 普遍流行的传统端午节习俗,大致上可分为八个方面:
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种习俗。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出现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如采各种草药(包括菖蒲、艾蒿)、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蒿,等等。
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
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图驱邪。
第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保健。
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彻季节变化(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最初吃粽子并非为了纪念屈原),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
第六是出门游玩,这在上古时代也是为了回避邪气。
第七是划龙舟或赛龙舟。虽然有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
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礼物。因为端午日不祥,所以亲友之间在危难之时互赠礼物,互相关心。

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都是以辟邪、驱瘟、保健为目的,由此可见辟邪驱瘟才是端午节的原始意义。
至于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著名人物而产生,其实并不乎合历史事实,只是端午节习俗不断发展的结果,和端午节的起源并无直接关系。
(二)端午节产生的思想根据
为什么古人要在五月五日辟邪驱瘟呢?也就是说,人们为什么认为这一天会有邪气侵害,那么的凶险?因为先秦时代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年之中的各个自然节气是宇宙运行的关键点,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阴气极盛,但是阳气开始复苏﹔夏至则是阳气极盛,阴气开始产生。包含着夏至的仲夏五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如《礼记.月令》说: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阴气、阳气激烈斗争,生物半生不死。所以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这里所谈的关键问题是,夏至时节(这是后来的端午节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阴、阳二气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早期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驱瘟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三)端午节起源的史实
先秦时代国家完全垄断历法的制订并且规定节日活动的内容,当时的王官依照自己对于天时的观察和理解制订出全面指导社会生活的国家时间制度──月令,强调人类生活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在不同的季节要做不同的事情,目的是顺应自然。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于是战国时代便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特殊时令习俗。其中与端午节有关的是:不育五月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登高游玩。


第一种习俗:认为五月出生的婴儿长大后「将不利于父母」,必须及早抛弃。据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父亲田婴不让妻子养他,理由是: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房门那么高的时候,将要危害父母。田婴的妻子悄悄地抚养孩子。虽然孟尝君长大以后并未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这种迷信思想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汉代仍然存在。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东汉应劭《风俗通》中亦有记载当时民众相信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会危害父母,所以要早早遗弃。这个习俗虽然迷信,而且野蛮,但是它长期贯穿在端午习俗中,可以视为端午的起源之一。
第二种习俗:认为五月存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邪气,需要采集各种药材以驱逐之。据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中说:「此日(仲夏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意思是采集各种草药,以消除此时到处弥漫的「毒气」。这个习俗后来发展成为在这个时候专门采集各种药材,认为此时的药效最好。所以,这也应该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第三种习俗:用浸泡了兰草的热水沐浴。战国时代有沐浴兰汤的习俗,如《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意思是蓄采兰草,以备沐浴之用。这里只有月份,但没有具体的日期。《艺文类聚》转引的《大戴.礼记》则清楚地记录了日期:「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草在古代被视为一种能辟邪的植物,在三月上巳节和五月端午节都会使用兰草。那么,端午节用兰汤沐浴的目的就是要辟邪驱疫,以作保健。这个习俗在唐宋以后的端午习俗之中还能看到。所以,这也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第四种是登高游玩。《礼记.月令》说到仲夏月的时候,有这样的记载:五月里太阳已经达到极盛,所以不能再在南方用火。为了避免阴气伤害,人们要住在高处,或者登山望远。后代端午节中的远游习俗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上述四种习俗具有共同的思想根据──
一致认定这个日期充满不利健康的邪气。这时出生的孩子会害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空气中存在邪毒之气,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要沐浴兰汤、要登高游玩。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四种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书籍或史料中,但是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可视为端午节的共同起源。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完整的民俗节日,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因素:第一是固定的日期,第二是特殊的习俗,第三,特殊的节日名称。根据前文所述,战国时代端午节的时间基本上已确定在五月五日,而习俗内容是: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登高远游等。唯一不足的是,专门的节日名称尚未出现。
当时端午节之所以仍未有固定的名称,原因可能是其时的历法制度是王官月令,被政府垄断且主要为政府服务。而制订月令的王官对百姓生活中民俗节日的表述并不重视,因此,他们虽然记录了一些节日活动,但是没有使用专门的节日名称,更没有记录民众对于节日习俗的解释或传说。
综合上述种种资料及分析,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确是历史事实,而完整的端午节还未发展成熟,有待日后不同时代、不断增加其内容及人文意义。令后人在这一天怀古惜今,透过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共同体验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朴素务实的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