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顿发思古之幽情 |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读清明诗词之思古情怀
清明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同时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祭祖);人人都要戴柳避邪,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些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在此烟雨迷蒙,芳草凄凄的时节,历代文人墨客自然留下了许别有一番韵味的诗词;其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感受,也记录了清明节的习俗。这些作品获得了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可谓百读不厌。
据统计《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有「清明」、「寒食」字眼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而「春分」、「芒种」、「处暑」等大多数节气诗歌则只有十余首。由此可见,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
在古人心目中,清明节不仅仅是个「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事节日,还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既有因为祭祀活动而思亲落泪的悲情,也有因春游踏青等习俗活动而赋予的欢乐;它是一个悲喜交加、多姿多彩的节日。唐、宋两代诗人们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用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幅清明节的生动图画,既表达了他们的节日感受,也为后人留下了若干习俗方面的记载,具有史料价值。
清明诗一般以倾诉愁肠为主。唐代诗人杜牧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是故,历代清明诗大部分皆以抒发愁情哀思为主。
当然亦有跳出框框、独辟蹊径的。像大诗人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一扫清明节传统哀伤情绪,耳目一新。像这样欢快活泼的清明诗为数不少。
而大诗人白居易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像《清明夜》一诗丝毫没有伤感的影子,健康明朗,充满春天的温暖和明媚:「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如诗如画,满纸喜气。而他的另一首则为清明节写下「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的诗句;清明节生火品茶,佐以麦芽糖、冷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由于清明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树、戴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诗人还感慨地说,年轻人应该每天出去游玩,何必要等到清明节呢?
清明节插柳枝、赏杜鹃,也受到诗人歌咏。唐代诗人曹松写道「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意思是说杜鹃花怒放枝头,给禁火的清明节带来了「火焰」。
「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诗人韦庄的诗作,反映了在陕西地区,女子过清明节流行荡秋千的习俗。
清明节气,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宋代苏东坡有一首《南歌子》写得韵味深刻:「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而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则有一首诗,专咏斗鸡的乐趣,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古代还有别具一格写清明寒食节读书郎的诗歌,如宋代王禹偁《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写尽古代清寒士子寒食节后求来新火,继续刻苦读书的无穷况味。
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则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词人柳永笔下的《抛球乐》显示出清明节更加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
除了郊游的欢乐气氛之外,在这三月充满哀思的清明节,读清明诗词,自有一种独特悲伤的氛围,久久萦绕人们心间,挥之不去。像宋代杨万里《寒食上冢》诗:「径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此诗不胜悲戚之情,读来凄然;又如明代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满纸凄伤,不忍卒读。
纵观中国文学史上,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给,不胜枚举。千载之下,读后让人顿发思古之幽情,陶醉于清明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