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集诸吉祥.长寿健康(上)
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三日(公历二零一四年二月二日)西方寺某大护法居士为庆祝八十六岁寿辰,特举行海上放生活动,恭请方丈宽运大和尚主法;是日风和日丽,海波顺畅,倍觉清澈怡人;眼见被放生的一条条鱼类,欢天喜地回游大海之中,彼此内心的喜悦,实在无法形容──放生是多麼喜悦的事啊!活动中大和尚赞叹居士平素慈善为怀,普行善业,广修供养,必然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日感念佛恩,庆生放生,更是功德无量,借此祝愿居士增福延寿,门庭集庆,户纳征祥,眷属和谐,所求顺遂,喜事成双。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如意吉祥。
活动圆满,宽运大和尚特撰「集诸吉祥.长寿健康──浅说佛教放生的起源与功德」一文,勉励老居士放生布施,多行善业,广结善缘,自然福慧倍增,合家和乐,四季平安。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好生乃天地之德,爱物即仁民之本。成汤解网,一念之仁惠泽常流;子产畜鱼,千古之慈风未艾。
据殷商史书记载:商汤王是一位仁君,有一次,他在外出的路上,看到野外有人在四处设网,想要把很多的飞鸟打尽。在布置网络的时候,这个猎人还祷告说:「凡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鸟,或者是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飞来的鸟,都要落入我的网中!」商汤王听了之后,心中不忍,感叹地说:「唉,这人实在是太过分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天下的鸟,岂不是无法逃脱,都要被捕杀殆尽了吗?为甚么伤害生命、要做到如此不仁的残忍地步呢?」商汤王说完此话,就命令身边跟随的人,解开三个方向的网,只留下一面,并改变了那猎人原来祷告的话说:「鸟儿想往左边的,就去左边;想往右边的,就去右边;想高飞的,就高飞;想落下来的,就落下来:任凭你们自由来去!只有那些不听从劝告的,才落入我的网中!」
当时,在汉江以南的各国诸侯,知道了这件事,都说:「商汤王的仁德,真是宽厚博大到了极点啊,连禽兽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恩惠!」其影响所及,一时之间归顺商汤的,竟有三十六国之多。(明朝张居正编撰《帝鉴图说》)
众所周知,佛教提倡放生,然其起源及依据,却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佛教放生,实源于最为佛教徒所熟悉之两部经典。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 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 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这些鱼群。
可以说,《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
其他大乘经典如《六度集经》卷三,有赎鳖的放生记载,而在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中,也讲到雁塔的故事。如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着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 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如《十诵律三十七》所言:「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此中有屠儿,此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有一天,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你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堕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传告:「这是菩萨,何人敢吃?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所以《楞伽》、《楞严》、《涅盘》等诸大乘经一律严禁食肉。如《涅盘经》四曰:「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悲种。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而且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中「不应食肉」之语而行断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