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断疑解惑凭真信(中)

(2010-08-02 07:12:47)
标签:

佛法

妙法

众生

舍利弗

朝阳

文化

断疑解惑凭真信(中)

断疑解惑凭真信
()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8月1日开示)

 「疑」和「信」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要疑,而是要信,而且是断疑生信。因为净土的主旨就是信;信就是除袪我们的疑心;疑心袪除了,才能生起动力。《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这种信不是迷信,而是真信、是正信。佛教里有八正道,其中的「正见」就是要让我们袪去种种的偏见与执着。以前有人说,时间是验检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这句话,并不全对,因为很多事物,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和知道的,也没有办法验证,唯有凭佛法来衡量。我们常称佛为「大医王」,不过,其实佛并没有说过一法;如果我们说佛曾说一法,其就等于谤佛;但是为什么佛未曾说一法呢?因为佛只是把众生的烦恼病源指出,并教导他们袪除烦恼的方法。疑就是烦恼,就是病,就是众恶之根,所以我们不要产生疑惑。《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它强调「信」是道源功德母;就好像我们把水比喻为万物之母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来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就没有办法断除种种的疑惑,脱三界、出爱河。「爱」是我们烦恼的根本,所以佛劝导我们要断除这个爱;我们为什么会有爱呢?就是因为愚痴的关系;所以佛便开示我们求生净土、求取涅盘,那里才是真正的快乐。经中强调「信」犹如我们的双手,有了双手,如得入宝藏,便可以随意拿除,但如果没有双手,即使入了宝藏,却无法取得任何一物;也就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回。所以我们要对佛法有信心,相信佛法能帮助我们解脱,并得到长久的快乐。我们不但要信,而且更不要生疑;信以后还要解,所谓「信解行证」相辅相成;若信而不解,就会增加我们的无明;所以单是信还不够,还要明白、了解;若解而不信,就会增长我们的邪见;所以要信解相兼,才能真正入道。大家有了信,再来听法师讲法,便能够与信解相应,而其目的亦只有一个,就是增加我们对念佛的信心。

佛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所讲的就是开权显实的道理与大乘佛法真实之义。当时佛的座下,有非常多的罗汉;我们都知道,阿汉是自了汉,祂们执着于偏空;由于佛要说「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的时候,很多四众弟子都感到疑惑:为什么佛以前所说的和现在所说的,有些不一样?由于舍利弗深明四众心中的疑惑,所以便代众请佛解说。当时佛每次说法都是因应弟子请法而说,就好像我们现在请师一样,要恭敬虔诚,才能得到法益;不过我却愿给大家惠以真实之利,愿为大家作不请之友,愿为大家讲法,而且是非常愿意的讲。为什么我们要请法呢?因为以恭敬的心请法,听法的人才会恳切至诚;由于听法的人心中有疑惑,想求开解、求明白,所以对法便非常的珍惜,这就是人求法;但现在则不一样,讲经的法师要求人来听:「我给大家讲经,大家来听吧。」这就是法求人。大家可知道,以前请法师讲经说法作开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候没有科技的手段,没有咪,没有互联网,没有DVD,讲经时远处的或其他地方的人就听不到。所以古时讲经,要有大慧根、大福德因缘的人,才能听到。

所以当舍利弗代众恳请:「愿佛为解说」的时候,佛便告诉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此「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为什么不能说呢?是事究竟是何因缘?「是事」,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亦即是佛的权实二智。二乘四众,虽然心生疑念,但仍然愿意乐闻,可是佛又恐「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闻此妙法,皆惊疑不已。故再次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不过,舍利弗再次恳请佛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为什么一定希望佛说呢?原因是在此法会中,有「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此中众生,包括三乘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此等其数众多的众生,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数诸佛,宿植德本,皆是「诸根猛利,智慧明了」的利根上智者,若「闻佛所说」妙法,必然「能敬信」不疑。故舍利弗再次坚决请佛演说。并用偈颂重请: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可是,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佛是担心其中还有很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增上慢比丘,由于对佛法已有一定的认识,心中便会怀疑,就会谤佛,将来就会堕落地狱。所以便说:「止!止!不须说,佛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当佛再三止而不说时,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说明当时法会大众,久远劫前,生生世世,曾从佛学,受佛教化,今若得闻佛宣说妙法,「必能敬信」。「长夜」譬喻众生流转于生死,长期处于无明烦恼的黑暗中。「安隐」,譬喻佛说妙法,智光照耀,必令众生于生死烦恼的长夜中,获得安隐快乐,不致堕落,反而获得「多所饶益」。

最后佛经不起舍利弗的再三祈请,不得不说《妙法莲华经》,当时有五千弟子离席,他们给佛顶礼后便全部离开了。大家想一想,佛为什么让他们离座呢?佛说这一辈的修行人修行还未成熟,而且罪深业重,犹有增上慢心,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所以佛准许他们离座。由于他们有慢和疑,且悟道的因缘未熟,听了之后,仍是不信,就会谤佛,将来就会堕落到地狱中去;所以佛非常的慈悲,让他们离去,是不想他们将来下地狱;如果下了地狱再去救他们,岂不是更辛苦、更困难吗?

由此可见,舍利弗之所以一再恳请佛说的理由,是认为当时集会于灵山会上的「无量众」,必然「有能敬信者」;意思隐含无量众中也许有不信者在,故佛及舍利弗,故意三止三请,目的无非是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而增上慢人,因此退席,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可见佛是如何的慈悲,处处为众生设想。(明日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