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朱元璋用人之利弊杂谈(新浪推荐12年第85篇)

(2012-04-21 19:27:15)
标签:

朱元璋

用人

利弊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朱元璋用人之利弊杂谈(新浪推荐12年第85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朱元璋身为明朝开国皇帝,能马背上得天下,自然是其用人之道有独到之处。

    朱元璋曾经说过:“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谗佞者因得肆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这番话,虽寥寥数语,却为谗佞者画出了一幅清晰的素描,凸显出他对谗佞者的不屑和痛恨。

    据载,朱元璋与兵部尚书沈缙议论兴治之道时说到:“兴治之道,当进君子退小人” 。针对如何鉴别君子、小人问题,朱元璋又道:“独行之士,不随流俗;正直之节,必异庸常。譬如良玉委于污泥,其色不变;君子杂于众人,德操自异。何难识也?”这番话道出了他胸中识人的原则。

    朱元璋在与近臣的一次私下交谈中,对这一识人原则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毁誉之言,不可不辨也。人固有卓然自立不同于俗而得毁者,亦有献媚狎昵同乎污俗而得誉者。夫毁者未必真不贤,而誉之者未必真贤也,第所遇有幸与不幸耳。人君能知其毁者果然为贤,则污谤之言可息,而人亦不至于受抑矣。知其誉者果然不肖,则偏陂之私可绝,而人亦不至于幸进矣。问君子于小人,小人未必能知,君子鲜有不为所毁;问小人于小人,其朋党阿私,则所誉者必多矣。惟君子则处心公正,然后能得毁誉之正。故取人为难,而知言为尤难也。”知识人之难,尤其明白难在何处,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事实上,朱元璋在识人上的确技高一筹,麾下人才济济,成其霸业。

  找到了识人之术,剩下的就是如何用人了。只讲识,回避用,那是叶公,朱元璋则是说到做到。他下命令给吏部:“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夫人亦然,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骅骝之材,能历险致远,若使攫兔,不如韩卢。铅刀之割,能破朽腐,若解全牛,必资利刃。故国家用人,当各因其材,不可一律也。不能,则人材不得尽其用,而朝廷有乏人之患矣。” 又说:“人之才能,少得全备。如宽厚慈祥者,使之长民。勤敏通达者,使之集事。量能授官,庶有成绩。若使才不称职,位不达才,国家虽有褒德录贤之名,而无代天理物之实,非所以图治也。”朱元璋做皇帝二十多年,汲取了元代的教训,擢用了一批庶民为官,在他的大力提携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他谆谆告诫道:“任人之道,当严于简择,简择严,则庸鄙之人不进。当专于任使,任使专,则苟且之意不行。然必贤者乃可以专任之,非贤而专任者,必生奸也。是以任人为难。然人亦有谨于始而怠于终者,亦有过于前而改于后者,则固不能保始终。惟终始如一者,其怀忠报国之心坚如金石,安得不任之?若臣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也。”史实已经证明,朱元璋的这套识御理论,完全来自于他的实践,很管用。

    然而,朱元璋毕竟是封建帝制的继承者,哪怕其出身卑微、自小受苦,同样无法摆脱“帝王心思”的做崇,无法逃避专制统治的困惑,于是乎,才有了后来的大兴冤狱,大开杀戒。事实证明,封建帝王识人用人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家天下”,不过是为了“固皇权”,不过是为了“除异己”。任何奢望封建社会的明君能够清正廉政的幻想,都是幼稚而可笑的。

    纵观朱元璋的用人弊病,笔者以为有很多,以下三方面或许是最主要的:

    其一,“家天下”的帝制决定了“任人唯亲”。

    朱元璋选定接班人,不是看学识能力水平,而是在着重在嫡亲中钦定。先是长子朱标被立太子,后因早逝,再立次孙朱允炆为帝,是为建文帝。终因朱元璋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而被推翻。

    尽管朱棣夺取政权名不正言不顺,但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若明朝没有朱棣的统治,朝代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说,明成祖功不可没。

    其二,“固皇权”的根本决定了“大开杀戒”。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规律”,当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一旦成为“君臣” 关系时,往往就是大兴冤狱、大开杀戒之日。明朝朱元璋也不例外。

    据正史或野史记载,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幸免于难(《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一般意义说,朱元璋好容易才坐上皇位,自然要想方设法、绞尽脑汁保住皇权,对来自任何方向角度的威胁加以清除铲除。而位高权重的功臣首当其冲成为他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除而后安。何况其中不乏功高盖主之辈、窥视皇位之流、挑战帝威之人。

    其三,“除异己”的目的决定了“滥杀无辜”。

    在“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被朱元璋以“擅权植党”、“枉法诬贤”的罪名处死,遭受牵连者多达三万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还给他安插了一个“通倭谋反”的十恶不赦罪名;在“蓝玉案”中,身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战功显赫的凉国公蓝玉居功自傲,日益骄横,很有死有余辜的意味,但蓝玉“谋反”案涉及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人。我们很难设想,胡蓝二案中受到牵连的人都是该死之人、该罚之人……

    也许正是因为朱元璋在胡蓝二案里滥杀无辜过多,整个开国元勋体系,竟十去其九,以至于后来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建文帝朱允炆纵观文武百官,竟无可用之帅去率兵抵挡,直落得个兵败后不知所踪的结局。朱元璋原本想巩固孙子的江山,不料却间接将接班人建文帝送上不归路,想必起朱洪武于地下,也当哀叹自己苦心经营却适得其反,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古代如是,今天也如此。就现代领导学、管理学角度看,用人之道贵在任人唯贤,贵在德才兼备,贵在知人善用、用其所长……而不是怀疑一切,捕风捉影,牵连一片,滥杀无辜。

    只有用人问题的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杜绝用人弊端。朱元璋的用人利弊,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