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朱元璋何以将祖先安葬在水中?(新浪推荐12年第60篇)

(2012-03-13 20:30:30)
标签:

朱元璋

明祖陵

水淹

300年

之谜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朱元璋何以将祖先安葬在水中?(新浪推荐12年第60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一直以来,明祖陵被水淹没有众多说法,也存许多猜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查阅资料,翻开史载,终于有了完整的看法。

    有史料介绍,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淤泥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在一块可能被水淹没之地上建设祖陵?笔者有几点看法:

    其一,选择此地建明祖陵的直接原因。由于其祖父的实际葬地就在此处,按照古人习惯看法,如果要移墓,势必会泄了王气,影响大明江山社稷。所以只能在此修建祖陵,并成为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

    其二,其祖父选择此地安葬原因分析。据《朱祖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元年,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泗虹合志》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年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虽然,这仅是传说,但并非没有可信度。据考究,中国古代乃至近日一些农村里,都有信迷信、信风水之说。故一旦有高人说某地是宝地,是会毫不犹疑选择为墓地的。

    其三,明祖陵的改造和维护情况探究。根据古代堪舆术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有三奇四应,要有护砂和罗城。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以山为罗城,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水龙),以泽国环抱为上。而真实地说,当时此处并非理想之所。朱元璋的开国大臣、堪舆大师刘基为使此处风水变佳,在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资料称,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

    其四,明祖陵后来被水淹没的原因剖析。对明祖陵被没在湖底长达300余年一段历史,有不少分析评价,笔者比较倾向于这种观点:既有三分天灾,也有七分人祸。明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他认为“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此说法,得到明神宗支持。于是按照此法对河道进行了改造与维护。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此说法做法违背了规律,导致清河口泥沙高淤,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从而使得明祖陵在水中一泡就是300年。

    至于此处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如今也有不同看法,我们在此文里就不再加以讨论了。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