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强国博客首页推荐)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据《宋书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三 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字世康,薛居正假子,开封浚仪人。居正妻妒悍,无子,婢妾皆不得侍侧,故养惟吉,爱之甚笃。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纵酒不谨。雅好音乐,尝与伶人游,居正不能知。荫补右千牛卫备身,历太子通奉舍人,改西头供奉官。
通过这段介绍,我们知道,薛惟吉之父是宋太祖时期的宰相薛居正,薛居正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的主编。只因这位才子娶了个“妒悍”的妻子,没给他生儿子,也不准他接近婢妾,结果只得收养惟吉为假子。薛居正对惟吉十分溺爱,使得惟吉变成了一个整天跟问题少年们混在一起摔跤踢球、纵酒玩乐的不肖子弟。
薛居正死后,宋太宗亲自吊唁,特意问:“不肖子安在,颇改行否?恐不能负荷先业,奈何!”薛惟吉在旁边“惧赧不敢起”,由此改过自新,“能折节下士,轻财好施,所至有能声”。但他跟父亲一样,御家无法,结果死后家里便闹出沸沸扬扬的“寡妇门”事件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寡妇门前是非多,让两位宰相双双降职的事件。
说起引发事端的寡妇,是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的遗孀柴氏。想那柴氏并非薛惟吉的原配,而是后妻,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又没有儿子,平时就跟薛惟吉的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不和,她守寡不久就想改嫁。柴氏择定的人选是当时著名的大肚宰相张齐贤,据说这位相爷“体质丰大,饮食过人”,特别喜欢吃肥猪肉,故而谓之“大肚”。
他跟柴氏暗中商定婚约,还派人派车来接她。这一来薛安上不干了,一状告到开封府,说后母要卷走祖父、父亲两代累积的大笔家产。开封府一听涉案的包括宰相,不敢自作主张,赶紧汇报宋真宗。宋真宗不愿把事情闹大,就派有关部门悄悄审问柴氏,哪知柴氏的说法与薛安上的状词大相径庭。不得已,真宗只好把这事下发御史台审理。
此时,颇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柴氏抛头露面,击登闻鼓反告一状,告另一位宰相向敏中花低价买下薛家旧宅,又曾向自己求婚,因自己没答应,向宰相恼羞成怒,遂指使薛安上诬告自己。此前因为薛安上兄弟素来不成器,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
既然宰相向敏中也被卷入纠纷,真宗只得叫来质问。向敏中承认确实花钱500万买了薛氏宅第,最近确实也遭遇丧妻,但并没有再婚的想法,更没有向柴氏求婚。向敏中买薛氏旧宅,显然属于违诏,但真宗想息事宁人,不打算深究。哪知柴氏不肯罢休,又击鼓提出诉讼,于是此案再度由御史台审理。
再审之后,案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盐铁使王嗣宗一向跟向敏中不和,这时也跳出来揭发,说向敏中最近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密约已定而未纳采”。真宗询问王氏,得知确有此事,就对向敏中很不满,有了不满看法,把他找来当面批评,说他不诚实,明明私下里紧锣密鼓地安排再婚的事,居然骗皇帝说没有这种想法。在真宗看来,向敏中说他并没有向柴氏求婚,这说法恐怕也靠不住。
但另一方面,张齐贤也并没有打成如意算盘,御史台调查发现,柴氏的状词原来是张齐贤之子、时任太子中舍的张宗诲教她写的,张齐贤显然脱不了干系。进一步审问柴氏的心腹仆人,还发现她埋藏了金贝财宝约两万缗(一缗即一贯)。
不久,经真宗亲自过问,审理判决结果很快就浮出水面:向敏中罢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张齐贤责授太常卿,分司西京;张宗诲被贬为海州别驾;薛安上因为违诏卖房宅,被判笞刑,卖掉的房宅让他们赎了回去,还吩咐御史台、开封府以后随时监督。
因对宰相的处理意见,须以真宗的名义出一份制书,偏巧起草制书的翰林院学士宋白跟向敏中也有旧怨----他曾跟向敏中借十锭银子,而向敏中不肯借他。于是,宋白起草的制书下笔就很严厉,有“对朕食言,为臣自昧”之语,向敏中“读制泣下”。
至于柴氏,自然也没办法如愿嫁给张齐贤。她还被罚款铜八斤,并且赎回薛氏旧宅的钱就是用她埋藏的那些金贝,可谓“赔了丈夫又折金”。我们不知柴氏究竟有什么优点打动了两位宰相,但很显然,他们争着娶她,并不仅是因她年轻美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有钱。理学家程颐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两位宰相争娶一妻,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由此看来,婚姻嫁娶之事,不惟感情而为金钱,自古有之。若是普通民众尚且好说好听,但身居宰相高位者,也窥视寡妇财产,企图通过婚姻敛财,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当然,我们不是说金钱不重要,但不顾颜面、唯利是图,就很悲哀了。试想,处于高位的两位宰相,如此贪财、贪婪,焉能存公正不枉法?难怪宋真宗要把他们一举拿下,降职使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官场争斗、仕途风险也在这个事件中暴露得淋漓尽致,不由得使人萌生几分寒冷、几分无奈。倘若政界人际关系复杂到如此地步,还有多少人在忧虑国家大事、社会重事、民生急事?事实上,历朝历代,包括今生今世,凡是领导集团不团结、不和谐之况,都是内耗严重、危机四伏之时。这样的官场氛围与人际环境,不仅对国家不利、社会不利,对民生也不利。
尽管“一寡妇让两宰相双双降职”只是个案,但为女色争斗的背后,不过是在为金钱在争斗,为权力在争斗,为利益在争斗,很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管理国家需要从治吏开始,吏不正则国不强,吏不廉则民不安。
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找到借鉴意义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