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诸葛亮“草船借箭”纯属讹传(新浪推荐11年第73篇)

(2011-04-10 07:37:14)
标签:

诸葛亮

草船借箭

事件

张冠李戴

现象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诸葛亮“草船借箭”纯属讹传(新浪推荐11年第73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诸葛亮“草船借箭”纯属讹传(新浪推荐11年第73篇)
                            (新浪网新闻论坛博古通今精华推荐)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往往一提到他,人们便耳熟能详地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然而有史料证明,“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可能就不少人不一定知道了

    说到《三国演义》,不能不说说其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西太原人(另有山西祁县、清源人、山东东原人说)。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其代表作是《三国演义》等。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描写得极其生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诸葛亮借着漫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虽然具有突出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不可避免存在夸大的弊端,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无敌形象。

  其实,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并非小说描绘: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显然是为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由此,却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后果: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半点演绎。虽然作为文学作品,就其创作手法可以与现实有所不同,但作为历史小说毕竟不能随意篡改史料,笑谈的背后将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误导与讹传。犹如“草船借箭”事件一般,造成了诸多人信以为真,津津乐道,忘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不说是一种杯具。

    如今,张冠李戴的事情并非难得一见,有时候有些事情明明是这样,却被一些御用文人或别有用心者在笔下写得面目全非,找不到丁点真实的味道。例如,有些影视作品,往往把正面人物刻画得“英雄不死”;有的“模范人物”事迹,常常被人为拔高,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甚至于让他们在关键的时刻说上几句生拉硬扯的“豪言壮语”,以显示形象的“高大全”等……

    尤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为了总结经验、彰显成就、突出政绩,把集体的智慧、大家的付出、群众的努力,统统归结为某个领导者或“英雄”身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这样做的本意,也许是好的,也许是善的,却殊不知不实事求是的做法,一旦被发现被曝光,反而有损真正的形象,损害了公信力,与党与国与民无益,与事业发展更加无益。

    诸葛亮的智慧,并不需要孙权的“草船借箭”来“锦上添花”,正如我们有些领导不能够用别人的成绩替代自己的政绩一样。沽名钓誉的做法,最大的危害不仅在于具体的一时一事,而是关系实事求是原则、认真工作态度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大事,这种现象不能掉以轻心,更不可放任自流。

    在现代社会,诸葛亮“草船借箭”纯属讹传、贻误后代的事情,再也不能继续下去。否则,贻害无穷,后果堪忧。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