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诸葛亮草船借箭事件张冠李戴现象分析杂谈 |
分类: 原创 |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往往一提到他,人们便耳熟能详地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然而有史料证明,“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可能就不少人不一定知道了。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描写得极其生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诸葛亮借着漫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虽然具有突出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不可避免存在夸大的弊端,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甚至有意无意地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无敌形象。
其实,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并非小说描绘: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显然是为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由此,却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后果: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