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核泄露,坊间传言核污染“造成海盐污染”以及“吃碘盐能防止辐射”,引发我国沿海局部地区发生食盐抢购。并已逐渐扩散至许多其他地区,大有向全国蔓延之势。
眼下,许多地方街头巷尾关于“盐荒”的话题已是沸沸扬扬,网络更加是热热闹闹。尽管各地盐业部门已经表示食盐库存充足,保证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尽管各级政府一直在强调,日本核辐射,对海盐没有污染,而且我国的食盐大部分来自矿盐,不会对食盐安全有影响。但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一批又一批排队的百姓、一波又一波抢盐的群众。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回想起2003年非典时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板蓝根、食醋、消毒液全国紧缺状况。后来查明,导致其结果仅是厂家在炒作,造成货源紧缺。今天,抢购风再来,不过是换了一种商品罢了。
在笔者看来,相关专家说的话可信度极高,从我国食盐供应保障体系分析,食盐多为矿盐,而非海盐;再说,日本即使是核泄漏也远未如坊间传播的那样严重,更不可能对我国整个主权领域内的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担心日本核泄漏能把世界海洋全部搞脏的想法,不是过于幼稚,就是毫无分析力。
按说,我国民众大多早已不再是愚昧的群体,早已不再是容易被忽悠的境界,何以会对食盐安全会如此“跟风”“随潮”?我很赞同有些朋友的看法,“盐荒”背后凸显的是民众的“心慌”!这种恐慌,不是无端怀疑、盲目跟风和缺乏认识,而是长期以来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感、信任感”的丢失。
前几天“3.15晚会”上,我们目睹了中央电视台对“双汇”火腿肠生产中存在问题的曝光,再联想近些年来曾经连续不断出现过的其他林林总总食品安全隐患与监督漏洞,已经或正在对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侵害伤害。在这种心存食品安全忧虑意识的前提下,辅以对核知识的认知有限、对核泄漏的真实现状了解不多的缘故,使得部分市民主要出于安全考虑的目的,发生哄抢食盐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问题是,在此时此刻,我们的政府不能被动“应急”、被动“应战”,而应该主动出击,找准抓手,有的放矢,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多做宣传教育,对事态的发展做到及时通报告之对策,百姓自然就不会恐慌,就不会担忧与盲目。
换个角度看,在大灾大难和突发事件面前,不论政府公信力号召力应急力执行力如何,都不可避免的不同程度地面临危机接受考验。假如,政府官员没有尽职尽责,没有一心为民,只求政绩和数字的话,不管民生喜怒哀乐,肯定是无法紧紧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假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肩负责任,早有预案,早做打算,也就不至于会使“风吹草动”一般的谣言,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和“传染性”。
其实,“盐荒”现象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民众对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心慌”,可怕的是政府行为形象不完全符合百姓心理的公信“缺位”和职能“缺乏”。
因此,各级政府要抑制“盐荒”,首先要做的是正形象树公信得民心,使“盐荒”背后的“心慌”得以安抚稳定,才是唯一能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