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究竟能力如何、为人怎样?我们且看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他的记载:
原文: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译文大意:吴起是卫国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并打败了他们。
这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吴起“杀妻求将”的一段历史。其实,吴起的人生轨迹颇为曲折坎坷。从道德上说恶劣得一塌糊涂,从功业上说虽然也极显赫,却几沉几浮,最后仍未善终。
吴起为当将领而不惜杀掉自己的妻子的做法,自然引起很多人的非议。有人对鲁侯说:“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意思是说,吴起开始跟随曾子,由于吴母去世而不奔丧事,被曾子拒绝交往。加上杀妻求将一事,吴起被人们指责为“残忍薄行人”。吴起恐怕鲁侯怪罪他,听说魏文侯善用人,便跑到魏国来谋求发展。
魏文侯当时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他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克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司马穰苴即田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将,李克认为吴起虽然贪财好色,但用兵连田穰苴都不能超过他,自然引起魏文侯的重视。“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另外,吴起率兵守住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魏国国相排挤吴起,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又跑到楚国来。楚悼王听说大名鼎鼎的吴起来了,十分高兴,马上任命吴起为楚国国相。吴起上任后,“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但同时吴起也得罪了楚国的贵戚大臣,他们对吴起恨得咬牙切齿,所以楚悼王一死,便群起而作乱,把吴起杀了。
从魏文侯知人善用重用吴起,到吴起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再次受到重用,可以看出吴起的善用兵、能打仗的水平能力确实不一般,受到许多国君的厚爱,但因他为人处世品性道德不佳,属于有才无德之流,故而后来才有悲惨下场。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用人之道是重德还是重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人观,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
吴起为了功名,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可谓无情;吴起为了利益,不惜投奔异国,可谓无义。仅就这两个方面看,他的品德实在不敢恭维。但吴起有才能,且是属于才智卓绝之人,是否可用、能否重用,当就事论事考量。就战乱时期用人关键,尽量取其才能,不去追究其德行,也不失一种用人策略。只是对此类人的管理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前文我们说到值得称道的军旅战法,《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叹的是,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此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德与才的关系,司马光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在《资治通鉴》第二篇史论中,司马光指出:
夫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乎!
在上述这段话中,司马光首先明确了德与才的关系,就是德为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德的作用和范围。所以他认为德才兼备的“圣人”是用人的首选,其次是“德胜才”的“君子”,如果这两种人才都得不到,与其用“才胜德”的“小人”,不如用“才德兼亡”的“愚人”。另外,司马光还指出领导考察人才的时候往往只注意才能而忽略德行,提醒人们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无一例外全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小人”,所以在用人时一定要全面考察一个人的才能与德行,按照先德后才的原则取人,才能避免在用人方面出现重大失误。
我们今天正值换届之时、用人之际,该如何识人用人管人,确实可以从吴起等众多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