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原创】“起跑线说”背后“忽悠”知多少?(新浪推荐11年第42篇)

(2011-02-27 07:57:52)
标签:

教育

起跑线

言论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用心原创】“起跑线说”背后“忽悠”知多少?(新浪推荐11年第42篇)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起跑线说”背后“忽悠”知多少?(新浪推荐11年第42篇)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用心原创】“起跑线说”背后“忽悠”知多少?(新浪推荐11年第42篇)
                           (凤凰网新闻首页2月27日推荐)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2011年2月24日《新京报》)

    也不知从何时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多了个“起跑线”之说,很是让官员多了些烦恼忧虑、让教育资源多了些自身价值、让家长多了些“趋之若鹜”、让学生多了些深重负担。笔者虽不是教育从业人员,但也为人父母,或多或少受到“起跑线说”的影响。故而,在此不得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在我看来,“起跑线说”背后至少存在三大忽悠:

    其一,官员忽悠了民众。

    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那样,“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王副司长这句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实质上是在忽悠咱老百姓。好的开端,不说一定成功,至少可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育部门的官员,当然不存在孩子输在起跑钱上的问题,他们的孩子想读那所好学校就可以读那所好学校,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读一所好学校没有门路进不去,没有雄厚的家庭经济,交不起昂贵的择校费。

    选择好的小学初中,其实至关重要。孩子考不起好中学,也就考不上好大学,今后也就难以找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这难道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大。在同一座城市,有的学校学位紧缺,一个班七八十人,还是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有的学校由于招不到生源,几乎成了空壳学校,面临着停办。学位紧缺的学校,往往是最优秀的师资集中在这里,他们教的学生大多能考取重点中学,而招不到生源的学校,是因为没有学生能考取重点中学

    这些话都是事实。尽管眼下确实没有什么明文规定有这个“起跑线说”,但现实存在着不容忽视。不承认这点,就不是实事求是,就不是对民众负责的态度。作为教育界的高官,由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与权力地位,肯定子女读书不愁“起跑线”的问题,但相对于无职无权的广大民众却无法回避这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其二,教育忽悠了社会。

    教育历来都是各级政府极为重视的工作之一,在社会上教育从业人员的地位直逼公务员。君不见,常常有白纸黑字的文件声称,教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务员?!至于是否达到那是另一回事,起码有这等认识。尽管说,教师在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双轨制”下压力越来越大,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加大,对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在逐步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摆布不公,导致教育不公日益明显。无论从地区差别看还是从城乡差别看,教育不公从纵向看,包括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三个方面;从横向看,包括地区差、城乡差、校际差多个环节,都在或多或少在加剧。其中,输在起跑线上无疑是最大的不公。富裕地区豪华学校比比皆是,重点学校四处林立;城市里教育资源重点投放、就连好教师也不愿栖身农村。

    我很赞同网友的观点: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按理城乡孩子的起跑线应该是平等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反而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被城里学生所占据,农村学生只能“享受”挑剩下的教育资源。其后果是阻碍和淤塞了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通道。衡量一个教育机制,不仅要看它培养了多少拔尖的人才,还要看它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若教育起点不公平,则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不公平的。“起跑线公平”理当是教育部门的基本职责信仰,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决策和管理的部门,难道不值得反思?从这个角度看,难道不是教育忽悠了社会?

    其三,家长忽悠了孩子。

    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家庭的未来,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大多家长的想法。因此,这些家长不断地给孩子加作业,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希望孩子在音乐、美术等各方面能有所涉足,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尽管这些音乐、美术等技能方面可以通过强迫孩子学习来提高一些,但这些远远不是起跑线的全部,同样也不是起跑线问题的终结处。

    每个孩子时间的长度是一样的,都要经历从出生到幼儿园到上学的过程,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未来的前程却是千差万别。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孩子的先天智力与后天勤奋外,还有家长自身榜样力量与潜移默化影响。有教育学家指出,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懂得什么起跑线的问题,如果往前推,探究为什么在初期的起跑线上就有如此大的输赢差别,就只能归结于孩子的父母了。所有这些,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与智力因素没有太大关系。可谓是一语中的。

    另外,孩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信心,对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身边就有家长想方设法、千方百计让孩子读重点,结果却因“揠苗助长”,到了重点学校重点班之后,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总在垫底,使孩子看不到进步,受不到尊重,反而比过去相似成绩的上了非重点学校同学成绩差了许多,不得不倒回来重新找到“起点”的例子。如此这般,希望站在高“起跑线”却不能实现初衷的现象绝不是个例。

    存在即有合理之处。导致“起跑线说”越来越热的因素很多,并不会因某些教育部官员一句“忽悠”而变冷。笔者看来,“忽悠”也好,事实也罢。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投入不到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评价模式不完善,教育水平不整齐的现状。唯有教育投入足够给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有效遏制,占坑现象、择校现象包括“忽悠”人的培训班才会逐步淡出,才能还广大民众子女一个平等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机会。否则,各式“忽悠”还会继续,各类不公仍会加剧。

    “起跑线说”真是个“想爱你不容易”的话题。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新浪首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