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为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发展到后来,就有些走火入魔。《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说何苦这样把自己折磨。周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基本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
佛教在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直到南朝梁武帝时的四百多年里,并没有规定和尚一定要吃素。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梵网经》指出:“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是后来演变的结果。
当时,和尚是否吃肉食,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
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
据相关记载,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是需要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现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还都是允许吃肉的。
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一手策划并大力推行的“政策”。梁武帝萧衍是个佛教的超级发烧友,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舍身向佛,要去当和尚。他还规定佛教是南朝的国教。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南朝境内到处建起了佛寺,大批人出家当和尚、尼姑,全国僧尼甚至达到数百万人,仅首都健康(今江苏南京)一地,就有佛寺700余所,僧尼10余万人。
梁武帝之所以规定和尚不得吃肉,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他贵为皇帝,酒肉对他来说太平常,何况天天大鱼大肉也使他觉得很不利于修身养性,于是一厢情愿地推己及人,规定所有向佛之人特别是和尚不许喝酒吃肉;二是梁武帝对佛经酷爱到手不释卷的地步,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因经书里规定:“戒杀生”,故而他想若是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则杀生无益无用,故而可以在源头管住杀生。一经决定,立即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于是乎,皇帝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间,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尽管刚开始推行素食制度时,寺庙中的那些僧众,尽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并不是在于揭露那些僧侣的劣迹,而是要强调他的素食主张。梁武帝连续撰写四篇“断酒肉文”的理论根据,是《涅盘》等经的大乘教义。他以教义取代戒律,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迫于“皇帝菩萨”的权威,僧尼们只好陪绑和就范。从此以后,我国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传统,并流传至今。
既然和尚吃素已成传统,如今又被广大僧尼所接受,已不存在改革与创新的问题,继续延用也无可厚非。只是就事论事地说,作为执政者,是否能够以个人的好恶制定政策、是否可以凭借权威实施制度,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