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论坛头条推荐)
近日,有关公车是否取消的话题已经引起众多人关注。鲁国平先生在凤凰网发表的《取消专车是治公车的釜底抽薪之举》文章,我也认真拜读了。对此,就个人来说,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却感觉具体实施难度极大。因为,公车问题,已不是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存在的弊端,而是全局性的全面性的问题,不能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改革、不能使用脚痛医脚的方式进行。
正如文章指出的那样,公车改革已在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试点,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管理,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以昆明为代表,把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三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
这三种模式,孰优孰劣,难分高下。不同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环境、不同基础相适应。各地在选择公车改革时,选择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才是最佳的。总体看来,无论哪种模式,不管什么方法,都不可避免牵涉到责权利的综合考量,都面临着管理者使用者监督者关系处理的协调把握。
按说,国家早已有了公车使用配备管理的严格规定,本不应当存在问题,却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今年民革中央提案指出,公车之害可谓猛如虎,“首先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其次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同时,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最后是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可谓是切中时弊,一针见血。
但据笔者分析,盲目取消公车未必就是最佳选择。理由有三:
其一,任何公共财物的使用与管理,不能“一刀切”。就拿公车配备来说,厅级以下取消领导人专车的严格规定,是否与现实情况吻合,需要认真研究。对领导干部职能管辖来说,大量的工作在县级单位,毕竟县级机构是党和政府实施领导贯彻政策的关键岗位。倘若,县级领导连专车都没有,且不说工作不便,怕是许多事情的处理与现场指挥,都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延误战机,影响效率。
其二,公车问题的症结,并不在配,而在管。只要各地在配备公车时,能严格按照标准,把握原则,确实不是难事。但管理公车、使用公车,人为因素较多,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所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图省事不顾实效,一概而论的结果,往往是难如人愿。任何一种公车改革模式的采用,都需要制定和实施管理措施到位才能有良好效果。
其三,公车改革必须全面彻底,否则难免会导致转嫁负担的现象萌生。有网友针对“取消公车”的呼吁,评论指出:“天真!哪里是釜底抽薪,分明是扬汤止沸,健全法制,健全监督才是本。拜托!千万别取消,如果取消,企业的负担一定增加!”不能不说是很明智的建议。曾有过这样的情景,有的地方,机关发了车补,或集中管理公车,到基层单位视察检查,要么机关人员该下去不愿去,要么让基层派人千里迢迢来汇报,或指定相关部门派车来接送,无形加重了其他单位的负担,转嫁了部分开支,造成更不好的影响。
制定政策容易,兼顾全面难;取消公车容易,加强管理难。该何去何从,当怎行怎为,其中有不少规律可以探讨研究。切莫“按下葫芦浮起瓢”,切莫盲目取消再补救。这算是笔者一点不够成熟的建议吧。
(作者:用心沟通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