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发展低碳经济 防“有名无实”

(2010-08-17 22:30:03)
标签:

低碳

经济

现象

分析

杂谈

分类: 原创

                      【原创】发展低碳经济 <wbr>防“有名无实”

                                 ( 新浪论坛杂谈推荐精华文章 )

                             【原创】发展低碳经济 <wbr>防“有名无实”

                        

     近来,“低碳经济”一词越来越脍炙人口,越来越深入人心。可真正的“低碳经济”是什么,恐怕有些人并不清楚,只是人与亦云,盲目跟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简单地说,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我们追求的最佳理想经济方式与经济状态。

    可以说,目前,唯有低碳经济才能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为,低碳经济,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于是,各国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与重要途径。

    我国近些年来,大力开展的节能减排活动、实行产业调整、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发展太阳能风能光能产业等,都是对低碳经济模式转换的最好实践。毕竟,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这对我国,是压力,也是挑战。假如,错过了最佳发展机会,错失了最优发展机遇,就可能落后于世界的整体经济大形势、大环境。

    因此,目前各地以低碳经济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新势头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完善低碳生产模式、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产业等试点,此起彼伏。应当说,各类活动的开展,正在或已经起到积极作用,发挥良好效益。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高喊低碳经济的同时,不少地方、不少环节并没有真正注意到低碳经济的内涵,仅仅追求表面现象,获取短期效益。

    比如,在能源利用与开发上,投入产出比倒挂现象不容小视。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而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比如,在光伏产品的产生上,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原料浪费比较严重,且在生产过程中伴生相当程度的污染。就节能降耗的初衷来说,产品虽好,却颇有些得不偿失。前不久,有位朋友曾参观过某地一家号称光伏龙头产业的企业,发现这个问题极其严重,不容乐观。

    再比如,眼下有些城市已逐步引进电能出租车,以现有的每次充电5小时仅可行驶300公里的技术保障看,充电时间太长,行驶里程太短,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出租车的行驶需求,且新车型运行后,充电站、维修点的建设也相对滞后,难以短期形成强大运力,难以受到使用者充分认可。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我国低碳经济的前景很好,却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产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在轰轰烈烈的低碳经济“冠名”大潮中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尽量少走弯路。

    实事需要办好,好事需要办实,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乐见的低碳经济,才是利国利民实现多赢的低碳经济,才是大有发展前途拥有辉煌未来的低碳经济。

    任何徒有虚名的东西,终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过去,我们吃够了“假大空”的苦,再也不能发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闹剧,再也不能出现“浮夸吹牛”“掺水作假”的现象,否则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低碳经济的某些“名不副实”现象,必定后患无穷。大胆试验,谨慎发展,适度推广,尽快改进,步步为营,方能走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碳经济路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