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录取还在如火如荼,加分乱象已愈演愈烈,如同决堤一般,势难阻挡。洪水淹没的只是家园田野,加分乱象则颠覆了高招的公平公正。
近日,《中国青年报》专门撰文《高考乱象透视》系统分析了今年高考加分的混乱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颇是触目惊心。(原文地址:http://news.qq.com/a/20100728/000180.htm)
说起来,高考加分乱象,并非今年才出现,只是情况越来越严重,手段越来越繁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喊停的时刻。只要翻开记忆,一系列的加分丑闻跃上脑海:
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2004年6月24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0年6月15日,《都市快报》报道了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获20分高考加分,他们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4人获得加分的理由是,曾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过奖。记者调查发现,台州一中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上学期间并不知道有这个科技创新小组。…………如此的事实,如此的现象,实在无法一一例举,也不值得一一证实。
《中国青年报》的一段评论极好: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极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怎么办?是让其继续蔓延?还是尽早出台政策加以有效控制?否则,真正达标的优秀学子不一定受惠,倒使一些“权贵”受益匪浅,岂不是“笑了一小撮,苦了一大批”吗?
细细分析报道提供的相关资料,就能显而易见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因素,一是加分条件标准不一。“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
二是加分地区差别巨大。今年江西省加分人数只占考生总数的0.13%,而重庆却达到近5个考生就有1人加分,两者相差130倍,即使扣去重庆少数民族加分人数,差距依旧大得惊人。
三是加分群体分化严重。已有数据表明,权力和金钱越来越向高考加分领域渗透。文章开头举例的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以来都被自认为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似乎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竞争,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多少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能够“一考定终身”(尽管这个想法或多或少有些不合时宜,不够正确,但起码是祈求获得一个较好的起点,也无可厚非),在加分的“遮遮掩掩”暗地里操作之后,哪里还有什么公正公平可言?
如果说,官场的腐败主要是贪污腐化,那教育的腐败在高考招生中也已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说,高考录取拼的是有权有势的“爹”,那违规行为伤害的就不仅仅是公平,更多的是民众的“心”。
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从源头上遏制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维护高考公平正义,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不反对高考加分,毕竟这是素质教育的有效体现,毕竟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对作出优异贡献的先烈、对极其优秀学子的惠顾与认可。但决不能让加分成为权贵们追逐利益的舞台,决不能使加分变为以权谋私、以钱换利的场所。我们一再强调,要致力于打造一个法制国家,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权益、权利的平等公正就应该首当其冲。
尽管,在目前情况下,要求各个领域、各个环境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是天方夜谭。但起码我们能够做到,不允许腐败现象“春风吹又生”,或者到处“藕断丝连”。
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分乱象,腐败毒瘤。一日不除,贻害长久。
我们要高声呐喊,加分乱象,应当刹车。再有冒头,定斩不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