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父亲节时分,说个有关“爹”的话题吧。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考生大多都如释重负般地轻松起来,因为忙忙碌碌的考前复习、紧紧张张的精神压力,有了阶段性的释放。然而,在另一个“隐蔽战线”,“拚爹游戏”却紧锣密鼓、战火正酣。
“拼爹游戏”,它不是一种游戏,而是指当今青年在上学、找工作、买房子等方面比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拼各自父母。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子女的贫富意识也越来越明显,造成了子女比拼各自父母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等。因为,这些人觉得自己学得好、有能力,不如有个“成功”的老爸。于是,一时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心态与行为,炙手可热,越来越“红火”。
由“贫二代”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辛酸经历所引发的“拼爹游戏”,是近来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游戏早已不仅仅是局限在找工作这个狭窄的空间,正在逐步蔓延到上学、就业、招聘、提拔等许许多多领域,几乎整个社会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在参与在竞争。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美国社会学家莫顿借用《圣经》里的故事,提出了“马太效应”值得让人警惕的现象,他将之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享受着这种效应的人,犹如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资源的饕餮盛宴,而在这个盛宴之外的人,连残羹冷炙都争取不到。
正是这种“拼爹游戏”带来的“收益”颇丰,正是这种“马太效应”带来的“好处”颇多,每到高考录取的关键时刻,“拼爹”之战愈演愈烈,毕竟除了成绩“傲立群雄”者可以“高枕无忧”之外,其余的考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如何上好学校、名学校的问题。权力、地位、关系,就有了比拼较量的庞大市场。
虽然,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曾经进行过多次改革改进,但应试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分数至上的标准没有变。保送生的确定、加分制的实施、投档时的技巧、录取前的铺垫等等,都似乎有着可以操作的空间,可以争取的机会。
我们知道,高考尽管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但在优势背后的缺憾是明显的。高考地区歧视问题久难解决----大学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相应的录取名额的,通常对于本地区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额,这样就使得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应下降。这种现象对于著名大学集中的北京、上海来说尤为突出。同样的高分,在北京、上海已经是清华、北大、复旦的录取线,而在其他地区却仅仅够普通一本线。再就是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做法,也让许多考生很受伤。于是,高价择校、高费就读现象应运而生,屡禁不止。
鉴于上述种种缘故,有能力的“爸爸”或想方设法转去大城市就读,或平日多多积累加分优势,或牢牢抓住“保送机遇”,或提前打通“绿色渠道”,力求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高考的起跑线上“领先一筹”,成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
可叹的是,原本最能够体现公平、最能实现价值的高考,也成为了关系比拼的战场、“潜规则”横行的场所。这种现实的残酷,无疑对大多数无厚实经济能力、无坚实社会地位、无扎实可靠关系的“三无”考生来说,是极具杯具的,是极其痛苦的。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活,保持正当有序的各类合法关系,是合情合理的个人自由行为。但一旦彼此的关系能够得到某种特殊利益,并伤害、剥夺他人的权益时,就是“关系”的变味,就是腐败的开始。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关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却是关系的世袭、关系的变异,它将带来无法估计的社会破坏力。“拼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拼爹”拚的不仅是能力,更多的是势力;搞的不仅是特殊,更多的是特权。当金钱与权力联姻,势力与特权结合,不正之风就会蔓延,腐败现象就会滋生。
当“拼爹游戏”不再有空间、不再有市场、不再有作为的时候,才是高考最公平、录取最公道的时刻。这一天还有多远?我们共同期待着。
(刚刚在凤凰论坛读到一篇帖子,说《浙江惊现史上最牛高考体育加分中学
家长都是官员》,似乎佐证了我的观点)
(另注:我的这篇文章在《凤凰论坛》点击量已经超过1万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