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开博 应好心态 求实效

(2010-05-09 08:21:24)
标签:

官员

实名开博

好心态

求实效

分析

随想

杂谈

分类: 原创
甘肃省皋兰县的县长和几位副县长一个多月前均开通了博客,可除了县长宗满德的博客“40天浏览量86次”外,其余博客的浏览次数都是个位数。(5月7日《工人日报》)

笔者认为,官员实名开博是好事情,但不能追求一窝蜂,不能追求时尚,而应当摆正心态,讲求实效。

一是官员实名开博是民主新气象,但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政府官员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主动“触网”倾听民意,与民交流,从“听领导说”走向“听百姓说”,这一态度转变,本身就体现出官员“公仆意识”的增强,无疑是一种民主的新气象。

但甘肃省皋兰县官员实名开博遇冷的现象,提示官员开博是应付差事,还是真心希望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这即是个态度问题,也是个责任心问题。缺乏真心,开博就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网络作秀,是新型的博取虚名,根本没有必要。

我承认作为县级主官,常常日理万机,疲于奔命,有太多的事情等待他们去处理去协调,实在没有必要刻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写博上。要是官博内容与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无关,或者干脆没有内容,如此没有民生温度的空壳官博,受到网民冷遇,就再正常不过了。听不到民众的声音,说明方法不对,说明态度不端,说明形式不好。不如换种方式,或唤醒沉睡的政府网站,实实在在来点“硬通货”;或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了解百姓的所想所需。

二是官员实名开博是树立官员良好形象的有益尝试,但不能为了虚假形象。

有关专家指出,官员开博客,绕过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重重的人为障碍,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使之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它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保障官员了解到真实民意,通过疏理与滤析,为自己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民情也可以通过博客平台直达。

但甘肃省皋兰县官员开博却成为空博的情况看,官博是展示个人才华,还是与百姓探讨建设大计?这是方向问题,也是目的追求问题。

据悉,今年3月,在兰州市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上,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在会上要求,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学会博客交流,建立个人的实名博客,与老百姓交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提高行政效能。据称,此举是为解决各部门和单位政令不畅、效率低下、敷衍塞责和“中梗阻”、互相推诿扯皮等问题的措施之一。于是,“一把手”实名开博成为当地热点,舆论希望地方官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现在的问题是,有要求、有需求的事情,不一定就能够实现良好愿望,达到理想效果。做些表面文章,摆些虚假台面,却久久无人问津,其实就是一种劳民伤财。更何况,实名开博,并非是个人才艺展示的空间,曲高和寡,还不如隐去,免得独角戏一路演来,得不偿失。

三是官员实名开博能使官员走下了政治的“神坛”,脱去了神秘的“面纱”,但应讲求实效。

官员实名开博是问计,还是通告?假如一级领导,为了一方发展,提出些新发展思路,好建设理念,供大家讨论,提建议,说想法,求对策,也许会激励不少群众参与,收集到民意民声,收获些民智民心;倘若,仅仅是把政府的通知、文件昭告天下,铁板定钉了的规划、计划,谁还会去多添烦事?问计,首先要有诚意,再是有虚怀,最后才能得到拥戴。开博,仅仅是开始,需要做的太多,一切看后续。

各级领导走下政治“神坛”,脱去神秘“面纱”,并不意味着已经深入群众,倘若放下的仅是“面子”,拿捏的是“骨子”,百姓未必就已经认可、已经卖账。

四是官员实名开博需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平等交流,别隔靴搔痒,难有真情实意。

官员实名开博是平等交流,还是高高在上?是官博能否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分水岭。有网友说得好:“要想通过网络、通过实名博客访民生、问民情,官员开博首先应该直面现实,剖析问题,坦露心声,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和百姓互动交流,否则虚名博客不开也罢。”我们常见,地方官员总是忘记不了自己的身份,把官是官、民是民拎得清清楚楚,开博仅是为了体现与民众“联系”了,并没有真正平等起来,这般的姿态,这等的心境,何以能够吸引百姓的真心参与?说到底,距离依旧在不经意间保持着。

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就是脱离群众,我们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浮在面上。以往,官僚主义是照本宣科,形式主义是蜻蜓点水。而今再也不能重拾旧错,换个新瓶装旧水。

五是官员实名开博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不赶热闹,不求轰动,切实办出特色,办出实绩。

官员实名开设民生博客是“连线百姓”、让民众实现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所以,博客要及时更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才可能越办越好。倘若,官博长期不更新,反馈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实际上就是不尊重民意诉求,就是对民意的忽悠,对民心的伤害。这样下去,再热闹的官博,也难免短命的后果。因而,当初轰轰烈烈开博本来就是一个用来应景的“花架子”的;仅仅为了跟风,为了时尚的;开博不是为了了解民情、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胡乱承诺,迟迟不办的,再好的博客都难免“死路一条”。

我们不禁要问,官员实名开博是否有完备的措施作保障?假如,群众参与了讨论,意见与政府不一,建议与规划不同,领导是闻过则喜,还是大发雷霆?是积极完善,还是百般解释?是及时处理,还是无人理会?这些情况,都将影响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能不引起重视。毕竟群众关注的不是我们工作中怎么想,而是以后怎么做;群众期待的不是我们方案怎么定,而是方案效果怎么样。

归根结底,希望官员实名开博,摆正心态,讲求实效。才能切实避免出现“干打雷,不下雨”,“博客”开设“热热闹闹”,问题一堆“涛声依旧”的虚假繁荣局面。

最后用一位网友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网上听民生、看民意,我以为只是为官员“接地气”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或者一个线索。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只有沉下身子,双脚站在大地上,才能汇聚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