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献陵/吴泽民
(2009-07-19 23:02:58)
标签:
历史
白丝带
贞观之治
帝王
李渊
献陵
杂谈
|
|
3
纵观历史,开国皇帝难做。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打江山容易座江山难。难就难在战争中掩盖的一切矛盾随着战争的结束随之而来。在这所有的问题当中最大的莫过于论功行赏,权、利不公。为此,在历史上就发生过汉高祖诛杀功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事件。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唐高祖李渊显得比较老辣果敢。但是,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一个政治家柔弱的一面,而这种柔弱也许正是人性中最亮丽的一面。十指连心,父子同根嘛。但这种亮丽影射在帝王身上就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其结果就酿成了兄弟残杀,逼父退位的悲剧。
我们无法知道李渊当时在对待几个有功儿子问题上的真实想法,也无法判断一个父亲面对几个虎虎生猛的儿子时该做何选择的痛苦程度。在表面上对他们已做明确的安排。正是这种明确的安排,使矛盾的潜伏、暴发像弹簧一样压下又弹起。做为国君,他的态度是暧昧的,手腕是无力的,甚至是纵容的。做为父亲,他想用亲情去感化,用血脉去溶化,想让他们自己去醒悟,去和解。其结果呢?也许,唐高祖还没有弄懂帝王无家无情无义的道理,还没有痛下决心就已酿成了苦果。或许,正是他这种作为政治家性格的缺陷才更显得可爱、可悲、可叹!
再说开辟了贞观之治的政治完人李世民,他的文治武功,他的励精图治,他的千秋功业不用赘述早已彪炳史册。但作为儿子,作为兄弟的他是有瑕疵的。这种瑕疵虽然经过精心的粉饰和打磨,也无法给后人留下作为人的完美。历史是无法复制的,我们也无法回放当时的正实场景。我们只能从史书和野史的字里行间里揣摩、想象历史的真实画面:密谋之后,在月高星稀的午夜,胁迫父皇到游船上,自己执刃率兵埋伏在树林中,仇恨的双眼死死盯住玄武门。当哥哥和弟弟出现时,毫不犹豫的飞马驰来,大刀抡向他们,还将他们的头颅割下送到父亲眼前。对着早已昏厥的年迈父亲,眼中的火焰仍在燃烧,嘴里迸出钢铁般的声音:我要节制天下兵马!这场面,在以孝治国的唐朝,杀戮兄弟,胁父下诏,逼父退位的行为非常人不能接受,因为帝王首先也是人。封建帝王之所以能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就是他们抛弃了做人的原则,已沦为寡人。包括他们有意篡改真实,粉饰自己,扼杀文化,鼓噪自己。
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开辟的贞观之治,他的开明,他的伟业……
也有人说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勤奋的贤明君主,是在向他的父亲、哥哥、弟弟和天下人赎罪。这话当然是无根据的,仅仅是后人对伟人犯错误的一种宽宥。
这也可能就是帝王的悲哀。
4
我们把话题再回到唐高祖李渊身上。
李渊年过五十时提着脑袋从太原起兵夺得皇位,又在一场血风腥雨的宫廷政变中交出皇权,无论在事实和名义上都变成了退隐皇帝,只是偶尔出席宫廷礼仪一显他的存在。残喘的生命在灰暗狭小的大安宫里回忆昔日的辉煌,反思自己的一生: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义并顺利地带领唐军进抵长安城;是他对李密和东突厥采取外交攻势才顺利地夺取了长安城;是他运用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封赏的政策稳定了局面并促成了全国的统一……。最让他自豪、怀念的是窦皇后。她为他生了四个出类拔萃的儿子,辅佐他打下江山。三儿子元霸战死疆场他倒不伤心,老大建成、老四元吉被老二世民所杀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每每想起他们,这位孤独的老人心如刀绞,留下浑浊的泪。
这也许就是帝王家的残酷与不幸。
李渊就是在这种自豪、自责中度完了他太上皇的生活,公元635年5月驾崩于大安宫的垂拱前殿,享年71岁。
李渊的献陵与李世民的召陵虽都在泾河、渭河相绕的关中平原,但其规模是无法比拟的。献陵在距古长安约80华里的关中平原中部的荆中原上,此原为关中平原二级台地的最南端。在这里,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早晨向南眺望,泾渭二河像两条白丝带由西向东舞动着,目光穿过白丝带,隐隐约约能看见长安城的轮廓。一代开国皇帝,在这里守望着自家江山。他看到了贞观年间盛唐长安城的繁华,听到了雁塔广场的晨钟暮鼓,也看到了武姓女氏改唐为周的折腾,更不愿看到的是268年的李家江山被易其主。在这里,他已守望了千余年……
历史都是讴歌胜利者,词是蘸着鲜血而成,曲是逝者的冤魂,排行榜则是后人的唾液。或许也有人说,假设没有玄武门之变,让李渊继续执政,李建成顺利接班的话,那么,大唐能有贞观之治吗?大唐还是盛唐吗?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
2008年11月30日于荆中原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