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孔之见·第17期】日本人的“劣等意识”VS中国人的“自大意识”(下)

(2017-08-01 00:46:16)

【易孔之见·第17期】日本人的“劣等意识”VS中国人的“自大意识”(下)


易孔之见YKZJ0506


日本的《产经新闻》,就针对中国人的自大意识和我们的思考和行动等分类进行列举,并加以分析。

第一,中国人不能受气,走到哪里,如果外国人对我指责,就认为遭到了不公正对待。

第二,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正义的,因而指责给予自己不合理待遇的社会存在不合理的体制。

第三,中国人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冲动地弥补这种所谓的伤害。搜罗便宜货和古董,投资不靠谱的东西,都是这种冲动的结果。

第四,中国人对同事、朋友充满异常的艳羡或愤怒之情。

第五,中国人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最优秀,强烈地认为别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没有能够给予自己正当评价。并且受到歧视,受到排斥和打击。


但日本人与我们国人相反,尽管走到世界上,经常遭遇同等情况,而日本人由于存在强烈的劣等意识,一旦有人过分地对他们进行正面评价,他们反而会感到不安。


我在日二十多年,特别是看到那些经受了丧失自信训练的战后出生的人,这种倾向更加强烈。他们的观念和理念于今天的年轻人不同,要获得成功就得先反省自己,找出与别人的差距,反省自己的不足,承担更大的责任,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宁肯学乌龟,也不跟着兔子跑。


而今的日本年轻人就相反,宁肯不反思,不自省,也不愿吃苦耐劳,与其艰苦奋斗,还不如过更有情趣的生活呢。持这种观点的年轻人现在比比皆是,他们并不是不想成功,而是不想承担责任。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自己这个群体以外的好评。他们不想太聪明,又想在市民运动和工会活动中担任领导职务,还想通过冒险行动出名,因而只能通过穿着奇装异服满足自我的表现欲,或者憧憬着参加暴力团体。很多人都将这种行为错误地理解为是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而这些日本的年轻人代表着另外一种潮流,不得不引起重视。


第一,这些日本人,总想虚张声势,一旦成功,就不知天高地厚。几年前的活了门事件就是典型范例。

第二,今天许多日本人,目中无人,更不把中国的变化放在眼里,认为日本是世界第一,不行,就出来比试比试。在世界不能用金钱拉帮结伙就感到不安。

第三,看似在反省,实际上装模作样、狐假虎威。这种行为中最巧妙的就是充分日本的经济技术影响要来统一东亚。这种现象以往多出现在欧美,但是劣等意识强烈、勇于进取的日本人就是这样把欧美的先端技术偷走,来强化了自己,成为技术大国。劣国意识造就许多日本技术人员也是日本的一个特征。


当然,反过来想,日本人的这种劣等意识作为一个整体使日本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一旦恐慌情绪出现、或是欲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出现全民性的歇斯底里。如何让劣等意识民族的歇斯底里趋于平静?其困难程度可能会给当政者招致致命的低人气。能够应付这种局面的人现在似乎还没有出现.


而对我们的自大意识该如何修正呢?今天中国的崛起,再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威胁和恐惧。比如在日本,十几年前,你再建中国城,也没人嫉妒,没人抗议。今天就不行了,中国人一聚堆,外国人就害怕。不说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就是闻到中国油腻的炒菜味道都恶心,实在难以忍受下去。因为中国人所到之处,就是大扫荡,本来三五户居民,不到五年就可以改变为中国城。


在洛杉矶有这样的现实让世界震惊:二十年前,仅仅较小台湾,因为香港、台湾、大陆来的人三三两两的搬入,也没引起当地的重视。等到今天,一转眼,小台湾已经彻底演变成大中国,有一个三万人的小城市,成为二十万人的中国人美国大都市,你说不让外国人吃惊才怪呢!


总而言之,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多点劣等意识,少些自大意识,无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这样想会争取和团结世界上更多的人接近中国人,走近大中华。


文字、图片由易孔之见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易 孔 之 见 

Y   I   K   O   N   G   Z   H   I   J   I   A   N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zqQUbQouEW1NPurXwGxPJSSr5Ht0ZG3rAmiauCJcjibxibULrLN8b5mTwASs63JX90Tc93y7iaTRdVA2RhIvPDIfQ/0?wx_fmt=png

弘 扬 孔 子 思 想 , 推 广 儒 家 哲 学

【易孔之见·第17期】日本人的“劣等意识”VS中国人的“自大意识”(下)

长按二维码|关注「易孔之见

 

关注易孔之见:ykzj0506微信公众号,阅读最近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