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孔之见·第15期】若想成事,先向孔子学“九思”

(2017-07-30 00:17:06)

【易孔之见·第15期】若想成事,先向孔子学“九思”


易孔之见YKZJ0506


我的好友喻一彰先生是孔子的忠实信徒,更是孔子文化的开拓领军人物,还是中日文化经济的大使者。当年留学日本,今日中日打拼,成为亚洲豪杰。说起他的“九思文化传播公司”,他说的话掷地有声:“我学习钻研孔子思想,研讨为什么日本人能用《论语与算盘》打造了经济强国,就是受到儒教的影响。所以,我十年磨一剑,潜心研习孔子哲学,才创造了“九思文化传播”。他为推广孔子文化,奔跑在亚洲各地,又与我共同策划制作电影《素王孔子》和动漫《少年孔子》,与孔令谦和孔子后裔宗亲携手在世界的繁华都市开办孔子会馆,设孔学堂、孔医堂、孔膳堂。喻先生说:人要会做事,必须学好孔子的“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見得思义。”


“思”就是思考、考虑的意思。人有九件事情需要用心思考:看的時候,考虑看明白沒有;听的時候,考虑听清楚沒有;脸上的神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的态度,考虑是否谦恭有礼;想要说的话,考虑是否诚实;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惑,考虑如何请教;将要发怒的时候,考虑有什么后果;看到利益,考虑是否应该得到。


我在编撰《孔子全集》过程中发现,“九思"的内容部分已见于当时的典藉,如《圣祖孔子经常用数字来约束人生,并用数字来展现礼仪法则。比如:一以贯之、一日三省、三戒、三畏、三无、五至、四恶、五美、六言六蔽等,这里又提到了“九思”,可谓为君子制定出了九大行事规范。如《尚书·洪范》里记载的大国治国五事就有“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并进一步解释到“恭作肃、从作义、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意思是说,容貌要庄重庄重做事情就能严肃;言论要听从正当,正当就能治理;看事情就要看明白,明白了就能清晰;听事就要听清楚,清楚了就能善谋;思考问题要通达,通达就能圣明。


孔子参照大禹治国五事要則,更进一步对做人提出了要“色思温、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色思温

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曾子曰:“正颜色,斯近信矣。”意思是说,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赢得信任。这种端正脸色,即不是趾高气扬,又不是嬉笑谄媚,而应该是一种彬彬有礼的温和可亲的样子。                  


事思敬

做事考虑是否严肃认真。这里的敬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孔子說:“临之以庄,則敬。”做事严谨慎重、细致认真就能够使人少犯错误。这样会“友朋自远方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疑思问

疑惑,要考虑如何请教别人。除了向长者请教外,也要向身边的人请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要学会谦虑,向比自己地位低、年纪小的人请教。真正做到“问一得三”,那还会“举一反三”,也是“问”的莫大幸福了。


忿思难

将要发怒的时候,首先考虑会有什么后患。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意思是说,偶然的愤怒,便忘掉自己,甚至也忘了爹娘亲人这不就是人的糊涂做法吗?我们要向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学习“不迁怒”。


見得思义

对自己所得到的,首先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发大财、做大官,虽然都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取之不义,君子是不会去接受的。


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讲,重读孔子“君子有九思”的时候,要将其变成一个自省的过程。一日三省,要以九思为镜子,来检验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省我们说话是否老实忠诚、工作是否尽心全力、所得是否合乎道义。只有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愈发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文字、图片由易孔之见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易 孔 之 见 

Y   I   K   O   N   G   Z   H   I   J   I   A   N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nzqQUbQouEW1NPurXwGxPJSSr5Ht0ZG3rAmiauCJcjibxibULrLN8b5mTwASs63JX90Tc93y7iaTRdVA2RhIvPDIfQ/0?wx_fmt=png

弘 扬 孔 子 思 想 , 推 广 儒 家 哲 学

【易孔之见·第15期】若想成事,先向孔子学“九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易孔之见

 

关注易孔之见:ykzj0506微信公众号,阅读最近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