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义礼智信”是企管教育的核心

(2012-09-02 08:31:54)
标签:

孔子

美德

伦理思想

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

教育

分类: 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对此,我们必须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就会发现“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经营管理之道。

如何把儒家伦理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古今中外不乏成功的例子。那么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只要认真探究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认为“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智”是企业腾飞的关键,“信”是企业兴旺的标志。

一、以“仁”为原则的经营管理思想

“仁”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作为现代企业,要想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应树立为民、为国,服务社会的企业理想,把仁爱之德施之于人民大众,真诚、友好地对待别的企业或客户,加强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联系。当受到别的企业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给予报答;当别人有难之时,追求卓越的企业家则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真情厚谊,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并会得到别人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照,从而促进本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以“义”为特征的经营管理手段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儒家并不一概地反对“利”,但它强调的是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主张“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坚决反对的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甚至不择手段的惟利是图。在儒家看来,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

办企业的目标在赚钱,但是除了赚钱外,它还需具备一种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与“价格”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永恒的,一个则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一个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这个企业单独的努力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帮助而带来的,所以企业经营要有社会责任,时时为社会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才是企业永恒的“价值观”。

三、以“礼”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特色

“礼”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相对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的“仁”而言,“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与社会制度,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必然选择!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经营观,一个独到的为消费者设想的见解,一个温情的微笑,无不展现出非凡的魅力。企业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企业形象建立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员工代表企业,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企业的形象。礼貌待客、文明经商应是企业每位员工的责任,企业员工言谈谦和可亲,举止端庄,仪表整洁,饱满的精神风貌是政府消费者的“试金石”。“礼”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企业都重视和礼的宣传。

四、以“智”为动力的经营管理韬略

“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指的是聪明智慧的品德。在风谲云诡、尔虞我诈、陷阱多多的商海中,要靠人才、超群的智慧和谋略方能克敌致胜。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已从市场竞争转移到人才的竞争,知名的企业历来都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智力和人才是现代企业腾飞的动力源泉,是赢得胜利的锐利武器。

我们的企业家应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胆,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营造一种惜才、爱才、荐才和用才的良好风尚。只有重视人才,企业才有希望和前途。可以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之宝,企业腾飞之本。正因如此重要,精明的企业家在选择接班人时,往往更注重的是人的智慧、能力和品性,而非血缘关系,所谓“传贤不传子”也。

五、以“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泛指诚实不欺、讲信用的品德。讲信用、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子的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企业就稳定发展;失信于民,企业就难于有立足之地,甚至出现危机。“信”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就是信誉。“人无信不立”,若将“人”视为一个“集合”,就是不同类型的组织,信誉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是立业的根本。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就变得比产品和价格更重要。

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真正基础,为此,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是顾客,围绕顾客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永恒话题。企业经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顾客,取决于企业是否赢得顾客的信誉。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商品日益丰富,同类产品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使广大消费者的眼光精益求精,日益挑剔,消费者的地位日趋显赫,稍有不慎,潜在的顾客便失去。顾客越来越清楚,在买与不买、买多与买少的抉择上,他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