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本思想是企管教育的关键
(2012-07-19 07:47:46)
标签:
孔子中国论语学而管理思想人本思想 |
分类: 教育 |
而与此同时,欧美的经济却陷入了缓慢发展之中,欧美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日韩企业相形之下,也见寒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状况呢?究其原因,便是西方管理思想中存在的与生俱来的缺陷。
自泰勒建立科学管理理论之日起,西方管理思想便显露了其弊端,“它的发展无疑受到了西方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 ,过分的强调人的经济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社会性的存在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研究。后来的西方管理学,如以梅奥的霍桑实验为标志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及后来的运筹学等,都或远或近的在这经济人这一领域内徘徊,逃离不了经济人的范畴。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相互独立,各成一家的状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才统一成一门独立的独具特色的科学。以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对东方管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化,形成了东方管理学的总体框架,将东方管理思想概括为治国学、治生学、治身学三部分,将其本质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西方管理文化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所不同的是:西方的人本管理思想,追求的是如何发挥人的最大经济效益,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并不注重伦理道德,“传统的西方管理学认为,管理是管理,伦理道德是伦理道德,是两个范畴,毫不相关” ;而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注重的是通过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达到“修己安人”的目的,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东方管理学,对于世界管理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对于充实世界管理文化,并使之健康发展,便具有积极的意义。儒家学说是东方管理文化的核心,而儒家学说最核心的便是孔子的管理思想,因此要研究东方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便要首先研究孔子的人本管理思想。
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孔子人本思想的实质是人本思想,其所有的观点都是围绕着人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圣人”而展开。其核心是“仁”,基本目的是“修己安人”,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 “修己”,是所谓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安人”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成行成业,由“内圣”转向“外王”。而要达到这些境界,就必须注重“德”的修为。德是孔子思想的根本,德的内涵很丰富,扩展开来就包括:仁、礼、智、宽、义、信、恭、敏、惠、忠、恕、孝、悌、温、良、谦、让、勇等,其发展过程如下:
只有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了“德”的人,才能“修己安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孔子思想是博大精神的,但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德字,都是以德为根本,以德为核心的。‘仁’是全德之名。德在儒家思想中被置于首要位置,其次才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各种技巧,这也是孔子的可贵之处,过人之处。”
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非常全面而且深刻,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他强调人的自我修养,通过自我修养成为有德有才之人,他尊重人,强调人的基础和核心作用,重视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他关心人的发展和进步,提倡学习,强调要“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要求人们正视自己的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认为“和为贵” (《论语•学而》),他认为处理万事万物最好的方法便是中庸之道,提倡“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一) 修己安人,以德为先
儒家所主张的管理是德治,认为德比才更重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也,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也。”(《资治通鉴》),因此,在儒家看来,德比才更重要。人可以分为四等: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德才兼备是上选,其次是有德无才,无德无才和无德有才不能用,无德无才危害最大。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就属于有才无德之类,如秦侩、魏忠贤,和绅等,正是因为错用了他们,才使得他们有机可乘,祸国殃民。
如何才能使一个人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呢?孔子提出了“修己”的方法。具体说来,孔子所说的修己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仁:“仁”是孔子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全德之名。“一部《论语》有502章,论仁的内容,有58章,达109次。仁,实际上是其德治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管理,离不开仁。” 仁,在孔子的解说中,有很多方面的意义。 “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大都不离伦常日用,“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伦理……很少有什么是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总是如何做。”
在孔子对仁的界定中, 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仁者“爱人”, 一是“克己复礼为仁”。前者是以仁待人,
后者是以仁律己。郭沫若认为“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是牺牲自己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做到“仁”,切切实实的贯彻仁的思想,企业才能广纳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形成和睦融洽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间的友善互助的氛围,才能使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2)礼: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既是一种规章制度,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十分重视“礼”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并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孔子从密切人们的伦理关系出发,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遵守一定的“礼”,才能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礼和仁出于同一范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对别人恭敬便是仁。如何做到礼呢?他认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3)信:在论语中提到“信”的言论有35次,孔子论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民众对管理者的信任,另一方面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信实。“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一个管理者讲信用,那么普通人就会没有敢不讲信用的了。相反,一个不讲信用的管理者,就没什么可取的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如何使民众信任管理者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让民众安居乐业,并且让他们感到安全,民众就相信管理者了。
守信在现代商业中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在激烈的商战中立足,便必须诚实守信,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企业要恪守自己对社会做的承诺,要保证质量信誉,确保产品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要恪守合同信誉,不能单方面的撕毁合同;要谨遵价格信誉,做到童叟无欺,价格公平;要保证服务信誉,以优质服务获得顾客满意。守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同样重要。企业管理者要“言必行,行必果”,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信任的氛围,使员工能全力以赴地工作。
(4)义:孔子认为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与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利思义”。“他认为义的最高标准是舍己为人,他主张勇于行义。” 他在《论语•为政》中告戒弟子:“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更是尚义为命,他提倡“舍生而取义”,认为义是比生还大的东西,为了义,甚至可以不顾生命危险。
西方企业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一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它们所从事的活动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如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作为社会成员,企业有必要承担社会的责任,这是义之所在,义不容辞的事情。很多中国企业家在事业成长之后都不忘回报社会,为家乡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投资建设了汕头大学,著名华人实业家曾宪梓先生在大陆建立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5)智:孔子同样强调“智”的重要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他认为充满智慧的人,就象水一样,可以变化无穷,力量无穷。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呢?“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要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拥有知识,并且懂礼节,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了。
在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个人要加强学习,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知识有所涉猎,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企业要注重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获取重大的商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此外孔子所强调的德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如恭、宽、敏、惠、勇等,他认为“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总之,孔子所创立的人本思想是仁德的思想,是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追求人的精神升华,成为“完人、君子、圣人”的过程,“是内圣外王之道,从哲学意义上说,仁学是内通心性,外透天道,旁彻物情,内合外,一天人,天人性命一贯之学。……肯认道德优先,视道德为解决一切人生、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为维系家庭、国家、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道德优先是儒学的本质所在,是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根本点。”
(二) 民贵君轻,以人为本
儒家管理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儒家认为管理者要管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最根本的就是得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舆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不仅透辟的分析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在于失民心,而且指出了得民心的方法,即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不去做人民痛恶的事情。
二是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尊贤任能、求贤若渴一直是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王亲姜尚,终以成周室;秦孝公用商鞅,则国富而民乐,诸侯亲服;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魏有信陵君,而失地复得。历史上的成功范例,无不显示了用贤尊贤的道理,反映了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精髓。
儒家认为要治理好天下首先必须得到优良的治国之才。“争天下,必争于人”(《管子•霸言》)。孔子说:“政在选臣。”管理者不仅要身先士卒“先之劳之” (《论语•子路》),要为人民树立榜样,而且还负有极大责任,要对下级的错误承担责任,“百姓有过,在于一人”(《论语•尧曰》)。
三是重视人才的选拔。孔子对选拔人才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讨论,讲了很多于古于今都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世之毁誉,不能盲目信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要从一个人的实践中表现出的德才方面去考核,“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他还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多层次进行考核。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四是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不分身份,不攀关系。“犁牛之子新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即使是最低下的人,只要他有才有德,依然可以任用他。
现代企业管理尤应借鉴学习儒家的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依靠一切员工的思想,将员工团结起来,使其全力以赴的工作;要建立全新的人才观,人尽其用,“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成,怯者取其慎。”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识别每个人的才能;选拔人才要避免用人唯亲,要合理公平的评价人才,不因以性别、种族、地域、年龄歧视人;管理者要身先士卒,起到好的带头作用,而不应指手画脚狐假虎威不干实事;管理者要用于承担责任,不能将员工的功劳占为己有,更不能将责任全推到员工身上,要“功成弗居” (《道德经》),和员工同甘共苦。
总之,企业要建立将顾客置于首位,员工次之,基层管理者次之,中层管理者再次之,高层管理者最下的倒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要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中心”的思想。
(三) 以和为贵,允执其中
和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石,“和为贵”“和气生财”,他主张“君子群而不党”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拉山头,不搞小集团,形成大同。
孔子还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将君子和小人的“和”严格的区分出来,将“和”与“同”的概念严格的区分开来。“和”是把不同的事物结合起来,使之达到平衡、和谐、统一;“同”是指无差别的绝对等同。孔子的“和”,不是否认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追求对立面的同统一、协调,是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
和亦具有强大的力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要远大于天时和地利;“和则一,一则多力,多离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霸》)可见“和”不仅使人们和睦相处,还能克天制胜,力量无穷。
从孔子的一系列言行看来,中庸不仅仅是一种伦理学说,更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孔子的思想中处于基础地位。孔子所说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是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万物发展的最佳境界,而折中主义则是不分清红皂白,一律采取折中的态度。孔子的中庸观要义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犹不及”,也就是主张执中以致和,无过无不及,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但是孔子强调中和、中庸,并不是反对竞争。“儒家既主张和为贵,又主张竞争。首先和是有原则的和,其次是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和是目的,竞争是手段,正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不排斥人和。 ”
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产生巨大的企业凝聚力,形成员工工作的强大动力,在现代企业中要建立柔性的管理制度,强调员工之间的平等,消除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鸿沟,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在现代经济中,既要重视合作又不能忽视竞争。要重视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彼所长补己所短,又要在合作中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身的实力。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商场的变化也是如此,商品的需求不外乎受需求的影响,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摸清行情,根据“中庸”的观点来采取对策。
(四) 学无止境,生生不息
儒家十分注重人的不断提高,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在全文中,孔子反复告戒弟子要时时学习,学无止境,不断进取。
孔子认为人民首先要吃饱穿暖才有心思去学习。“子适卫,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就是说,只有先让人民富裕起来,人民才会学习才肯学习。孔子的“教民先富民”思想,和西方管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不谋而合,具有哲学的意义。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谋求自身的发展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1) 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人皆有可取之处,要不耻问,虚心向所有的人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经常去温习。
(2) 内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学而》)。
(3) 克己: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4)改过:孔子认为要正视自己的错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有了错误不要紧,只要改过并“不贰犯”就可以了。
(5)力行:“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他认为君子要说到做到,要重视实践,他蔑视那些说大话的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个人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都必须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创建一个学习型社会。企业也应该创建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企业也应把富民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每个企业在拥有人才以后都想留住人才。许多国有企业又要马儿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结果导致马儿都跳槽了,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效益越来越差。企业要想真正留住人才,就应该把孔子的爱民、富民、教民思想运用到企业中去。
五、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管理意义:
研究孔子的人本管理思想,在当前显得意义重大。作为东方管理思想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就其内容来看,它弥补了传统西方管理思想缺乏人性的不足,它提出的“爱民”“富民”“教民”“德治”思想,在尊重人、承认人、肯定人的作用、重视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发展、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都做出了精辟的解释和回答,就其实质来看,它提出了对人的具体要求,即“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促使着人摆脱功利主义心态,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修为,就其地位来看,它是世界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弥补,就其实际价值来看,它提出的系列“德治”等观点对于现代企业提高管理绩效、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提高企业的柔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宏扬孔子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发扬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的管理也必然少不了孔子的人本思想。自《孔子儒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