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孔子泰山《论语》《吕氏春秋》世界孔子协会世界儒商联合会 |
分类: 教育 |
修身必先修心:大德必寿
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他非常注重德性的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力求“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崇尚尊老爱幼。“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而他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而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因此,弟子不好妄加评论他,他这样自我评价:“发奋忘时,乐而忘忧,人不知老之将至。”这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抛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所谓“仁者寿”,也就是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自古以来,人们就认定心身健康有较大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印证了孔子“仁者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而且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因此时常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而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这样的人生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寿命自然就能长一点。
生命在于运动:健身为本
孔子始终把运动看做健身的根本,且喜爱登山、旅游。至今,在泰山上还留有“孔子登临处”的石碑。《吕氏春秋》中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而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和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
孔子是第一位提倡体育的教育家。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思想实际上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因素。孔子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他本人也喜好多种强身活动,射、御造诣尤深。《礼记》里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足见他射技高明,因而吸引了如此多的观众。另外,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他仍享年73岁,这在当时,可谓高寿。因此,无论是他的体力还是寿命都足以表明孔子在各项健身活动中受益匪浅。
注重生活细节:食行有道
衣食住行的好坏与健身长寿密切相关。孔子在衣着上,炎热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冬天则注意保暖。在居住上,他只要求寝处适宜即可,不贪图豪华。在饮食上,他注意卫生,不反对饮酒,但以不醉为限。尤其是冬季食疗,孔子很有见解,《论语》中有多处文字记载。《论语》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解释说,冬天人很少活动,肉类食品易积食积热,多吃会导致体力下降。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摄取得越多,钙质就越容易排出体外。郭主任建议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二两。
《论语》还称,“不撤姜食,不多食”,把生姜的保健功效提到很高的位置。在三九寒冬,生姜的保健驱寒功效更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饭前或者饭后半小时喝杯姜红茶。特别是对于冬天想减肥的人,喝杯热乎乎的姜红茶,不但能保暖,又可提高代谢率,消耗体内热量。
另外,《论语》中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粮食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有人对此提出质疑,食品加工中会丢失部分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物质。其实,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冬天,把蔬菜或者肉类适当地做细有利于肠胃的吸收,而且便于营养更充分地释放,有利于身体迅速汲取热量。因此,从冬季饮食保健的角度讲,适当把烹饪过程做“精细”,烹饪本身用心,还是很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