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学而学,焉之奴隶 孔子为何这样说?

(2011-12-30 07:49:33)
标签:

孔子

日本

《论语》

《论语今读》

学而

教育

分类: 教育

  学而不思则迷茫,习而不思则盲从;

  学而不行则积压,习而不行则浪费;

  思而不学则封闭,思而不习则空虚;

  行而不学则粗野,行而不习则愚昧。

——新说《论语》

 

    《时代周刊》在今年夏天的日本特集上,对日本的国民性做出评价,并给出了“日本是好学的民族”这个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彻底详尽地学习了美国的政治形态和企业经营中最优秀的部分,形成国家发展的基础。今天,日本令人惊异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之规模,无须争辩,应归功于日本国民性中无以伦比的学习精神。

     的确,日本人“好学”。从孩子们校外的私塾、职员们各种各样的研究小组,到家庭主妇的培训中心------,这一亿三千万的人口中,近亿人举起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旗帜。至于这种地狱般连绵不断的考试,社会上只偏重学历的做法,是否有些过分?是不是可以说:日本人的好学,更多的是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为学而学”呢?

     在“好学”这一点上,孔子是我们的榜样。然而孔子并不赞赏脱离实际的“为学而学”。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年轻人,在家应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谨慎诚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在躬行实践之后,如还有余力,就要学习《诗》《书》《礼》《乐》。对于那些手持教鞭,站在桌边强迫孩子一夜之间变成“秀才”的家长,是有违于孔子的学习精神的,这样的家长,也是不能原谅的。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这样说过:“如若一个人能崇尚贤德,轻视美色;侍俸父母,能谒尽心力;服事国君,能不惜生命;和朋友交往,能诚信不欺。这种人虽自谦没受过教育,我也一定说他有学问了”。

     子夏是研究《论语》的专家,与其说他是行动上的实践派,还不如说他身上更具有学者的风范。从这个角度上看,他的话就更具有一层深刻的意义。当年“孔子学校”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校园,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演兵场合。这种比喻,一点都不会过分。

     说起脱离现实,只做学问,并不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对于孔子的理论来说,把先人的知识,经验,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不说是获得“学问”的一条捷径。

     孔子以自身的经历这样阐述着,终日废寝忘食,只是一味地学习、思考,其实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悯,只空想而不学习,那就会误入歧途。

     学习的过程是求知求是的过程,求知侧重于对知识的收集,求是侧重于对知识的研究运用,二者缺一不可。只收集知识而不知深入研究,不进行有效的整理,求学者便成了单纯的资料夹;相反,如果不注意收集知识却想去研究知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来解释,这里的“学”或以理解为“收集知识材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上面说的“求知”;这里的“思”可以理解为“探求”、“思考”、“整理”知识,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上面讲的“求是”。

     善读书者往往把书中的死知识读活,不善读书者往往把书中的活的知识读死。那些被称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便是典型的不善读书者。

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所谓“罔”,即“无用”、“受骗”。要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句话,首先应对学习中的“思”之重要价值有充分的认识。

      学习中的“思”是归纳知识材料,整理知识材料的基础。只知道大量地吸纳知识材料而不知将其实行归纳整理,这些材料便是零星散乱而不成体系的。当这些知识处于散乱状态时,它们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要想让这些知识得到归纳整理,则必须开启思维,寻找它们相关相联的地方,从而使之系统起来。所以“思”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学习中的“思”的过程是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如何才能称作“掌握知识”?重要的一条便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是在整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使其成为自己的血肉,从而构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

     学习中的“思”还带有识别、鉴别的意思,它是我们辨别知识真伪的保证。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不能把书上的东西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一旦把书上的知识当作了教条,知识便成了人的精神包袱、行动障碍。如若那样,倒不如没有书,倒不如不读书;其二,书中所讲的知识,书中所宣传的思想,也有不准确的,也有十分偏激的,对书中不准确乃至不正确的知识要靠“思”予以辨别,对书中所宣扬的偏激乃至错误的思想观念,要运用自己的思辩能力予以识别,否则,不仅会把自己的思维搞乱,传播出去,还会以讹传讹,将人们的视野、思想信仰等引入歧途。如果到了那般田地,孟子同样认为,不如没有书,不如是不读书。所以,理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时,联系到孟子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便会更理智地认识到“思”在求知求是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光读书不思考,读书便成了无意义的事情,光思考不读书,便应验了荀子讲的“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句话。只有把读书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

    读书思考,又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去争辩,去理论,这就是颇有个性的学者李泽厚。这位著名学者、美学家竟在五十年代刚毕业就与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摆开了擂台,成为“论敌”。他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实践观点美学”强调重“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点,从此声名鹊起、卓成一家。李泽厚一生沉默而执著地走自己想走的路,他为此自虐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他的周围时而光芒四射,赞誉滚滚;时而阴云笼罩,“骂”声迭起。尽管这样,他仍我行我素,“我写我的书,我走我的路”八十年代,《美的历程》一书再度夺人耳目,教书著说,《论语今读》一书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被孔子研究界,称为“二十世纪难得的一部深研透悟的解读《论语》的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