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字教育管理学
(2012-01-01 22:34:31)
标签:
孔子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共同愿景《论语》 |
分类: 教育 |
当今世界,和谐已成为主旋律,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和世界各国人民为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在不断探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一幅巨大的“和”字图案展现时,不仅令现场和中国观众激动不已,更令全球瞩目。这幅“和”字既代表了中国的追求,也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和”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和”思想的重要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思想言论对于中国的影响就像苏格拉底对于西方的影响一样,20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在东亚、东南亚各国也广为流传。《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仁”、“礼”、“乐”、“诗”的看法及“和”的重要思想。
(中国有句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真正学好半部论语,就可以去当官治理天下了。当然这是一种夸张,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确实成为了无数学子踏入官场的敲门砖,而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试着将孔子的“和”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我们管理方法。“和”即和谐、和顺、和睦、协调、融洽、平和的意思。孔子“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在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和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上升为儒家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确立了“致中和”境界。我们试着把孔子关于“和”的思想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作为经营之道,你会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讲的“和”,是先讲个人心性之“和”,然后展开,由己及人,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孔子还由“人和”讲到“政和”,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就是孔子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敬业而恪守信用,要节约资源而有爱心,只能在适当的时候使用百姓。”)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和”的思想已经涵盖了我们现代管理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把孔子“和”的思想作为经营管理理念,可以分为对内“和”与对外“和”。对内“和”主要包括与上司和、与同级和、与下属和、与家属和;对外“和”主要包括与客户和、与同行和、与自然和、与社会和。孔子在讲个人之和时,非常讲求致和手段,就是修身养性,倡导人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人们心中要想着与人共处,对工作要敬业、与人交往要讲诚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是孔子的从政的“五德”,意思是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耗费什么;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孔子说:“让人民做对他们有利的事情,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做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谁会怨恨呢?要仁便得仁,又有什么贪心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重地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要自己过得好先帮助别人过得好)。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之后,才能有可能成为与“小人”有别的“君子”,达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境界,(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小人搞小圈子而不团结)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道德水平的人,只有成为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做到公平公正。孔子讲“和”,把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个人的心性之“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从根本上为“和”的实现、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孔子在追求“和”境界时,并不是讲一团和气,回避矛盾,特别讲礼制、讲原则,他倡导要“以礼节之”,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孔子认为要达到人与人之间“和”的状态,必须制礼、守礼,为此,他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运用贵在和谐,从前的王道以和为最高境界,大小事都是这个标准。但也不能为了和谐而弃礼于不顾,而应该追求符合礼的和谐。” 这里的“礼”被说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礼”究竟是怎样具体的东西,在今天,我们不妨把“礼”定义为“法律法规及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在孔子“和”的思想中,“礼”是“和”的因,“和”是“礼”的果。
那么,我们的管理中如何实现对内“和”呢?如何才能让上级、同级、下级和家属“修身养性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由上级、同级和下级共同思考形成本单位的共同愿景,并把共同愿景影响到家属,使之真心认可。共同愿景是一个团队全体成员共同追求的景象,是联系这一团队每一名成员的纽带,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团队有了共同愿景后,就犹如一个人有了理想和追求,每一名成员都会为此而奋斗。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团队中每一名成员都要敞开心菲,每个成员都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自愿沟通,做到豁达大度,心情舒畅,也就达到修身养性了。要实现对内“和”还需要“制礼、守礼”。“制礼、守礼”就是要制定这个团队运转中每一个环节的制度并使这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遵守,作到人人“克己复礼”,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确保这一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这样我们在管理上的对内“和”自然也就实现了。
我们讲的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外“和”,它包括与客户和、与同行和、与自然和、与社会和。与客户和、与同行和就是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作到讲求诚信,童叟无欺;要主动向同行提供市场信息,坦诚相待,保持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与客户和、与同行和也要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与自然和就是要顺从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孔子将自然规律称为“天”他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能敬畏自然规律,甚至破坏自然规律,就会得罪自然,最终会受到自然的处罚,到那时后悔也是没有用的,人类只能认识、探索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而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团队更应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职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和就是孔子所讲的家国“和”,就是要求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团队带头执行国家法律,遵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做出贡献。
如果我们将孔子“和”的思想结合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使我们团队中每一成员都能在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交往中自觉运用孔子“仁、义、礼、智、信”思想,践行“温、良、恭、俭、让”理念,如此,我们团队和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将成为“君子”,我们这个团队将实现对内和、对外和,成为一个外部形象高大、内部和谐共荣,创新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的“君子”团队。
孔子关于“和”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个人理解的非常浅显,不当之处,请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