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宋国明朝私学侯国忠世界孔子协会世界孔子大学 |
分类: 教育 |
我的先祖孔子本为宋国的贵族,后因避乱来到鲁国。孔子的父亲虽然还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但这时,他家族的地位已经明显衰落了。
不过,青少年时期的磨练,更加激励了孔子的奋发上进;另一方面,鲁国国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孔子的成长。
鲁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法农业社会,在农耕文化氛围中,鲁人尊从礼制,维护宗法,是当时诸侯国忠保存周礼最为完备的国家。但那时,周王室已经衰微,用孔子的话说,这是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乱世。
对于现实社会,孔子也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开始,孔子企图晋身到贵族阶层,后来,他也曾在鲁国出仕,这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从中年时起,孔子就开始收徒授学,以后,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孔子更加专意于私学的传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儒家教育学派。以后的历代儒生都遵从孔子的学说,孔子因而就成了儒家的宗师。
具体来说,孔子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这也是他之所以被尊为儒家宗师的原因所在:
(一)孔子总结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贵族阶级的统治经验,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个人系统、完备的思想主张。也就是说,他整理了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入研究了历史与现实提出的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从而以仁和礼为核心,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建构起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价值,提倡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独立于完善,主张“仁者,爱人”。
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希望社会上下和谐,不仅主张臣民“事君尽礼”、“事君以忠”,还要求君上“为政以德”、“君使臣以礼”。
第三,与前者相联系,“以德治国”因为着他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他希望实行“仁政”,主张“使民以时”,则是爱惜民力,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
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儒家对于文化传统格外进行强调,积极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教育。第五,提倡“中庸”、“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孔子的这些理论,正是整个儒学的理论根基。
(二)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有贵族阶级垄断。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这样,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冲破了原来有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据说,孔子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其中学有所成的就有72位。孔子教育弟子,总结和创造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教他们学习《诗》、《书》、六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使他们成为贤人,晋身社会上层,以最终治国、平天下。孔子平时还注意学生性情的培养,增长德行休养,他们讲论学问,相互切磋,随时问难,增加了知识,扩充了经验.有人学成以后,出仕为各地大夫们的邑宰家臣,有人则自己收徒授学。
这样,几十年后,孔子及其弟子便逐渐变成一个人才多、势力大的学术集团。孔子以后,他的弟子分散到各地,继续传播和弘扬孔子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在鲁国,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便使这里“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孔子家语 相鲁》),“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三) 孔子整理 “六经”, 使之成为懦家的经典, 这也是孔子对于儒学奠基所作的重要贡献。 从早年时代起, 孔子便致力于推行自已的主张, 然而, 他到处奔走, 结果却 “干七十诸侯” 而不见用。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 “六经”, 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对 “六经”的整理方式各不相同,分别来说即删订 《诗》、《书》, 修起《礼》、《乐》赞 《易》, 修 《春秋》。 (《史记一儒林列传》) 说: “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 于是论次《诗》、《书》, 修起《礼》、《乐》。” 其于《诗》、 《书》、 《礼》、 《乐》, 主要在于重新编订, 也就是删除杂芜, 选录精华, 订正错误, 编次顺序。 《史记》 还说:“孔子之时, 周室微而礼乐废, 《诗》、 《书》 缺, 追迹三代之礼, 序《书》 传, 上纪唐虞之际, 下至秦穆, 编次其事……故《书》传、 《礼》 记自孔氏。”
《易》 为卜笕之书, 其中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孔子赞 《易》, 阐发其中的哲理成 《易传》 或称 “十”,“十” 即 《彖传》 上、 下,《象传》上、 下, 《系辞》 上、 下,《说卦》、 《序卦》、《杂卦》、 《文言》、《使记》、《汊书》 也说 《易传》 为孔子所作。
至于 《春秋》 则为孔子所作。 史籍中称孔子对《春秋》 是 “修”, 其实, 即是孔子依据鲁国史记, 按照自己的标准,“笔则笔, 削则削” 托古见意, 隐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内含了孔子一贯主张的纲常名分和与之相应的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