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城东南十五华里,有个息陬衬。当地传说孔子由尼山去鲁城时,曾在这个地方稍一休息。后世遂把这里叫做息陬。这个村北从前有个春秋书院,书院内曾立着“孔子作春秋处”六个大字的一座石碑,任昉《述异记》中说孔子作《春秋》便在这里。
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不论在国内、国外,都以恢复西周初年的奴隶制盛世为己任。但是当时我国奴隶制已处于衰亡时期,当年的礼乐,有些人并不遵守,各国以下犯上,以卑凌尊,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出现。孔子听到或见到以后,心里一直生闷气。当年鲁昭公被国内大夫赶跑时,
他已看不惯,并随君出走。后来大夫杀死国君的事竟然在其不远的齐国发生了,更使他火冒三丈。于是他到鲁国及三家那里一再要求讨伐,谁知他们一个打不起,一个不愿打。这么大的事也不过激动—番了事。但是他恢复周礼的主张并没放弃,便用编书的办法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愿望。
当时各国有一些政治档案(鲁国的叫做《春秋》),还称不上什么史书。这些东西记载了当时本国及其他国家发生的一些事情。孔子便把他们进行整理、编撰。在编写时,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加进去。他认为是善的,在书中极力褒扬,他认为是恶的,在上面极力批评。有些不做周礼的“乱臣贼子”,他当时制止不了,便把这些人做的事用坏的评语写下来,让他们永落骂名。还可用此警寓世人,要大家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
于是他便经常一手拿着竹简,一手拿着笔,不停地一笔一划地写呀写。虽然老人年已七十,有时手在颤抖,写到激动处额头上还时时浸出一些汗珠,但是他仍不休息,当他的弟子子夏等人问起他为什么写这部著作时,他说,
“这是一部历史书,我整理的是鲁国的历史,实际上是要把近几百年来诸侯纷争的情况按照周礼的标准记了下来,传给后人,尽管我这不是什么创造,只是把人家的东西整理、转述—下,但是这部书却融进了我的见解。后代人无论是知道我孔丘的,还是怪罪我孔丘的,都因为我编了这么一部书啊!”
经过艰苦、耐心的整理与撰述,在公元前四八一年。七十一岁的孔子终于把这部划时代的大作品完成了。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国十二君,二百四十二年的主要事情。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孔子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个史学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