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皆有道 人人在学道
日本列岛孤悬海内,大和民族自有史以来与外族通婚。日本的语言在地球上找不到近似的枝桠,可以说是独一无二(unique)的。其独一无二更因后来吸收汉字文化,摄取西洋文明,而更为凸出。
日本的语言因此兼有日语本来的微妙缠绵,与中文的雄浑敦厚及英、法语言的活泼周延。如果诚如巴士噶在《冥思录》中所说,语言会塑造民族的气质。那么大和民族在相当特出的日本语言塑造中,也呈现相当特别的性格及性向。
在近代日本的社会里,有两种人是很能代表日本的民族性的。第一是武士,第二是“町人”(即商人)。武士,代表大和民族的内敛的性格。“町人”,代表日本人开放与追求新知及财富的一面。
“武士”
一词,容易给人以带着武器打仗的人的印象。事实上“武士”古称“SAMURAi”,是“奉公者”的讹音。奉公者是奉侍封建领主的人。因此,是一种中世的公务员,这种公务员的气质,迄今渗透在大部分日本人的体内。今日的日本公务员,固然大部分具有中古武士的气质,今日的日本小商人乃至各行各业的人,也很多都具有这样的气质。
武士的气质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追求所谓“武士道”的气质。那么“武士道”又是什么呢?
武士的气质,理性地分析下来,大约可归类为忠于所事(武士忠于领主,商人忠于顾客,工人忠于匠艺),心无旁骛,自我训练,克制自我,勇于负责,重义轻生,临事不苟,不耽逸乐,还有大义灭亲,六亲不认……等等。这中间所谓“大义灭亲”,究竟何为“大义”有时候可能是令外国人哑然失笑的事情。但对当事人而言则仍是十分认真的事情。
将这些武士的气质或原则,当做一种终生追求的“道”来追求,这样的精神,便称之为“武士道”。想来“道”之一字自老子与孔子提出来之后,在地球上从来没有人如此认真追求过。一直到七世纪以后日本关东武士,将它纳入武士行为的准则里去,将行为的目标称之为道。才有如此狂热的求道者出头,老子与孔子地下有知,也许会莞尔一笑吧。
为了说明“道”所追求无所不在,我们以一个面摊的老板为例。
到过日本的人大概都看过闹市里到处有“立食面”的布幔。那面摊,一碗面约卖三百至四百元日币,相当于六、七十元台币,其内容比阳春面多一块油豆腐而已。摊位很小,没有坐位,是让人站着吃的,因为让人站着吃,所以叫做“立食”。一般说来,体面的人是不会在这种地方吃面的。
然而,这个面摊,虽然是一个低消费的路边摊,只卖给过往工人、学生及薪水阶级充饥而已。那面摊老板,可能已从事这个买卖几十年了。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这几十年中间,可能不断研究面汤要如何调配,才能煮出最美味的汤来。
要用多少百分比的骨头,加多少柴鱼屑,加多少其它的东西,煮多久后,汤就是最好的。这样的汤,在热汤状态下,多少小时后就会变质,多少日子后就不能用了…:.
聪明的中国人也许会说,摆个面摊,这么认真做什么。要这么认真,何不到中央研究院去做研究员?对于摆面摊的人而言,这事情有另外的想法。今天他的职业就是煮面卖面,任何事情一旦成为职业,这件事情就成为要以终身的日子去追求的“道”,道是遥不可及的,天天全力以赴,犹恐不及,怎能松懈?
有心人可能注意到,在日本的语言中,有许多“道”,譬如茶道、花道、柔道、剑道、书道、歌道……。他们不称“术”而称道。因为“术”只是技术,技术学会了,就好了。
但“道”是一种人生的目标,接近这个目标不为任何功利的结果,而是因为“闻道”本身是一种完美,所以人必须求道。面摊老板,天天讲究汤之味,即使不为吸引顾客,不为多卖钱,其能煮出更好的汤,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很多日本人有此儍劲,他们因为“儍”而成功。而这种儍劲承自中世武士的自我训练的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