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谷学校——位于冈山县备前市的闲谷学校,是日本最古老的一座庶民学校。
早在日本宽文六年(1666年)冈山当地声望卓著的藩主池田光政,为了选择自家的墓地,令津田永忠主持,在风景秀丽的和气郡木谷村(后名闲谷村)建了一所学校。过了四年,津田永忠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取其“山水清闲宜读书讲学之地”,遂命名为闲谷学校。
其实在此前两年,当地藩主已把这里当作国学。以此为基地对百姓进行教育。宽文十二年,池田隐居后,交由津田永忠专力经营。在学校前建了圣堂,还有讲堂、学房、领室以及文库等。此后不久,曾一度衰颓,又曾遭火灾,一些书籍、器具被焚烧损毁。于是便转变方向为庶民教育。
天和二年(1682年)池田光政临终前,向津田永忠留下将闲谷学校永远办下去的遗言。于是津田永忠辅佐藩主纲政在这里办起了庶民教育。不久,扩大土地,购买山林,建成一个下作(普通百姓)也能在此受教育的庶民学校。
贞亨元年(1682年)新建了圣堂,又新筑了芳烈祠和修整了石塀。两年后,首次在这里对孔子举行释奠典礼。
到了元禄十四年(1701年)孔子圣像铸造成功,讲堂等处大力改建,大成殿上又新葺了琉璃瓦,窗上装饰了美丽的花纹,整个学校焕然一新。除讲堂正面教师端坐讲学外,其旁有学员学习的习芸斋,临时休息的小斋,学生们起居的地方,参观者休息的地方。又重新修建了石塀、石门,圣堂正面的校门(鹤鸣门),西面的饮室门,还修筑了池田光政的坟墓等。
1707年津田永忠死去,闲谷学校也跟着衰微下来。宝历十三年(1763年)再度兴盛。此后时盛时衰,到了文化十七年(1813年)请来著名教授到此授课,名声大振,也吸取许多学者、名人来访。此时绘成了《闲谷学校图卷记》,不久又建了黄叶亭。这里既有名师,又有美景,可以与东京的昌平黉并驾齐驱。
明治三年(1810年)天皇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在儒者山田方谷的带领下,“闲谷精舍”再兴。十年,方谷死去,又一度衰落。七年后冈山藩土西微山建的“闲谷黉”再兴,以后不断发展为中等学校、高等学校,陆续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1938年这里的讲堂、圣庙、石塀等被指定为国宝。1950年,又将一些“国宝”改为“重要文化财”。至今为止,这里命名的“特别史迹”:旧闲谷学校。(附:椿山、石门、津田永忠宅迹及黄叶亭),“国宝”:旧闲谷学校讲堂1栋(附:延宝二年的壁书一枚,元禄十三年(1700年)讲堂上的丸瓦一枚。“重要文化财”:旧闲谷学校5栋(含讲堂、小斋文库),旧闲谷学校圣庙11栋(含大成殿及圣龛、中庭、文库、石阶等)。
闲谷神社(含本殿即芳烈祠、科殿、神库、练屏等)旧闲谷学校石塀一栋。1965年日本政府将这里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至今来此参观者连续不断,来此受教育者络绎不绝。
闲谷学校正门名鹤鸣门,此门轻易不开,只在祭礼大典或重要人物来时才开启,木制大门,门扉很重,开门、关门时都发出一些音响如鹤鸣之声。便美其名为鹤鸣门。门为三间,楹柱隔分,一门二窗,顶为两重飞檐,上葺备前烧的黄硫璃瓦。木制的门上饰许多花纹,中间有“闲谷学校”横匾。门前有三层台阶。由门内望,直见圣庙院。门前立一石柱,上刻“名胜天然地纪念保存法,大正十一年三月内务大臣拟定”。其右刻“闲谷学校。附椿山石门津田永忠宅及黄叶亭”。
鹤鸣门前的泮池宽仅7m,但却长100m,光洁恬静的石桥。池之两岸,灌木丛生,群鸭戏水,显得分外清新。
沿鹤鸣门左右延长为元禄十四年(1701年)造的石塀。围校而筑,长达765m,由无数大块石头巧妙地组合而成。石均为火成岩,显现出各种颜色。又显得厚重、古朴,亦不失为一道风景线。
进入大门,在宽大的院落后,正对圣庙院,走近前去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渐入佳境。当您登上十九级台阶后,便进入圣庙外门。此门仿照中国建筑形式,院内正中为大成殿,殿西有厨、文章,再往北有系牲石。
大成殿建于贞享元年(1684年),共三间。殿前有两庑,两庑前为中庭。形制虽同中国,但规模特小。如殿前两庑之间的距离不过一、两步。殿内中间一座木制神龛,内供孔子像。像高136cm,宽80cm,为锻铜制成,呈金黄色。系由古代硕儒中村惕斋慎密考证后,于元禄十四年(1701年)铸造,宝永四年(1707年)安置。
孔子形象为帝王式,头戴冕旒,身着章服,其座位亦为龙椅。椅背上探出两个龙头。威严、华丽,又显得十分神圣。殿内上方为格棂木天花板,下面地面皆作六角龟背状,仔细看,很有中国古代“河图”、“洛书”的味道。所有六角皆凸起,纯白色,人在上面走动不便,其实用意就是不让人们在室内随意走动。
圣庙门外东西有两株粗大的楷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亦为对孔子崇敬的白泽美博士由中国采集来树种培育而成。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老师死后,在墓前植楷树,结庐守墓,传为佳话。此处植此二树,亦有尊师重道之意。
一到深秋,却出现另一番景色:原来两株绿葱葱的树叶,东树变黄,西树变红,远远望去,眼前突然显出两朵十几米见方的大红花、大黄花,为此当地有一番轶闻:孔子是最有学问的人,人们来参拜他,就是求取学问,孔子把学问的灵气洒到黄色或红色的楷树叶上,人们到此拿走树叶,便是拿走学问,以致一些青年学生多远道来拜孔求叶,有的父母替子女来求“学问”,熙熙攘攘,热闹异常。
与圣庙平行靠东的一组建筑是闲谷神社,也叫芳烈词。里面供奉的是学校创建者池田光政的灵位。从十三级石阶上进入大门,院内亦有拜殿、本殿、神库、系牲石等。其东面为学校的外墙,有练塀围绕。
学校内另一重要建筑就是讲堂了。讲堂是闲谷学校的中心建筑物。桁行7间,梁间6间,重檐翘角,木棂格扇。室内分外洁净,听讲者席地而坐。
堂之正中上面高悬“克明德”三个猷劲的大字。取《尚书·尧典》“克明俊德”句,为学习应从修德开始之意。其旁悬中国宋代大儒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由当地藩主池田纲政署名,足证此处以中国培养儒生的办法来教育学生。
壁上悬挂的木牌中写一“定”字,延宝二年(1774年)藩主伊豫向学生作出的几种明确规定:一、学生必须讲礼仪;二、因在山林中学习,不许随意砍伐森林;三、学校分配的任务,应该努力完成。讲堂旁有习芸斋,为学生复习功课之所。
在一幅文政二年(1819年)绘制的学校图中,对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条件,如学房、校厨、食堂、仓米、客舍、役人住屋等共二、三十间的规则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见其规模之大。
闲谷学校作为一个儒学教育基地,有许多学规。有的相当严格和具体。
学规中规定:凡来此学习者,交上不多的学费,准备下必要的文具,便可入学。在所学课程中,必修的有《孝经》、小学、四书、五经。继续深造者有《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
所培养的学生在“孝、悌、忠、信”的前提下,有的学习农业知识,有的学业习经商之道。水平高的学生再学习作文、写诗。每月初一讲《白鹿洞揭示》,每月初二诗会,十五文会。平时每星期一至六由教授讲课。除学习知识外,还单独抽出时间来令学生们练字。每年对孔子的释奠典礼,学生们都要按时参加。
学校南面一公里处有两根石柱,组成一道石门。原高一丈三尺五寸,今已大半埋没,只留半截立于地上。不远处还有椿山、津田永忠宅跡。东面还有建于文化10年(1813年)的黄叶亭。此亭临水而建,四周围以茂林修竹,草顶木架,自然风味甚浓。
当年诸生在此饮宴后书制柱联为:“白支黄叶、何羡人世文繍;松籁石泉,常闻天然管弦。”“一咏一觞,每乘诵弦之间;某邱某水,俱领仁智之乐。”这一景观,又自然地和孔子与儒家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