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传说:“孔子飞马跑世界留下汉字”是真的吗?

标签:
万叶假名汉字日本文字孔子孔健祥林巨龙新闻杂谈 |
分类: 中日关系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根据这段《论语》作为证据,日本人传说:孔子当年肯定到了日本,因为在鲁国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实现不了,无奈,扎了筏子,通过朝鲜,由来到了扶桑之国。
日本东大一位教授更神乎其神地描绘是孔子讲汉字带到了日本。在一次中日比较文化论坛上,他向我讲了孔子飞马跑遍日韩是这样把汉字传播开来的....
春秋时代,孔子对在鲁国当官不感兴趣了,就开始周游日本和朝鲜。一看,日本人和韩国人写着歪歪扭扭、笔画重叠的文字,即难识别,又难看懂。于是开始教那里的人掌握了汉字,了解了璀璨的中原文化。所以,汉字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这两个国家的通用文字。后来,他又去了西洋,但发现那里的人长得红毛碧眼,迥然有别于东洋人,吓得连马都不敢下,赶紧催鞭逃跑。结果,西洋人未能从孔子那里学得潇洒的汉字,只能模仿孔子那匹飞驰而去的马一路留下的痕迹,创造了今天的拼音文字。
这当然是一个不足以为信的笑谭。但是,汉字很早就已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影响下形成的,却是历史的事实。
关于汉字究竟何时传入日本,目前尚无定论。
按日本专家中村元的观点:“大约在一四OO年以前,汉字(字)就传入了日本。”另外,按作家历史学家梅棹忠夫的观点:“据研究,汉字和书面汉语最初是在公元五世纪,从朝鲜传到日本的,那时候的许多书面文献在日本流传至今。”
不过,汉字的引进,在日本历史上似乎可以追溯到公园起始前后。因为,一七八四年,日本九州志贺岛黑日藩的农民兵卫曾经发现一颗纵有蛇钮的金玺,印面上用隶书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汉字。据考证,这颗金玺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奴国国王的。
另外,公元二八五年,百济博士王伦将《论语》、《千字文》等汉籍传入日本,亦可作为汉字早已传入日本的例证。事实上,[汉字]本身的含义即已显示了这一点。
汉字何时传入日本虽无定论,但是,汉字为日本文字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蓝本,却毋庸置疑。
现代日语基本上是一种表音文字,它的拼音字母就是所谓的“假名”。假名是在吸收和借鉴汉字读音及书写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考古发掘,对汉字“取其音而舍其意”,至少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已经出现:在日本和歌山县隅田八幡,曾出土了一面铜镜,上有“意志沙加”的字样,这就是日本的文字注音。另外,从推古天皇时代留存至今的“推古遗文”中,亦可以发现此类用例。可见,在汉字输入日本不久,就已被当作“拼音文字”而改造利用。
对这种改造、利用汉字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移居日本的“归化人”。
七、八世纪形成的“万叶假名”,即用汉字为日语注音的假名,就是在“意志沙加”之类用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意味着第一批从中国来的归化人在文字表记上留下的足迹,长长地印入了日本文字史。
平安时代初期,片假名开始形成。在今天50个日语片假名字母中,有10多个是从归化人当年常用的字音假名中简化而成的,如[阿]演变成あ。[伊]演变成い,等等。
平假名的形成,同样以简化汉字为基础。在除了汉字,没有其它文字的奈良时代,日本人无论男女,均使用万叶假名(即汉字)书写。进入推行律令制的平安时代,妇女开始与汉字疏远。但是,由于贵族社会的妇女仍需要用文字进行各种交流,因此,奈良时代已经出现的万叶假名草书在平安时代被改造成一种女性专用文字。这种文字即平假名的雏形,它也是在简化万叶假名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加]被简化成か,[奴]被简化ぬ,等等。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具有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种书写方式的日语最终得以形成。
所谓[假名],是相对于[真名](即文字)而言的。[假]是借的意思,[名]是字的意思,两者的“血缘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假名的创制既有实用的目的,也表现出日本人努力削弱中国文化影响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联系着一定的历史背景:九至十世纪,中国的唐朝政体已开始崩溃,作为一种楷模的形象已经动摇。
事实上,除了日本以外,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越南等也均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这或许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因为,一种民族语言的魅力,首先是由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实力决定的。
近代以后,日本削弱中国文化影响的倾向更是日益强烈,这种倾向在关于[假名]和[真名]的争鸣中亦有明显的反映。
一八八六年,小岛一腾发表了《日本新字》,最先提出了“汉字全废论”。十九世纪末,评论家木村鹰太郎和历史学家重野安绎也分别提出了“日本文字改良案"和汉字限制论。
与之相反,宗教学者井上圆了则提出[汉字万岁,万万岁],[汉字汉学万万岁]。前者目的在于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后者则认为:“吾国民之道德,无疑以忠孝为基础,此忠孝之概念不独以语声保存于吾等精神之中,而且与其文字之形一起,因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而存在。”
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后,在国民丧失自信的风潮中,日语落后被认为是战败的原因之一,“汉字废止论”被重新提出。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称:“废除汉字,可同时促进我们扫除头脑中存在的封建意识,奋起追求美国式乾脆利落的效率。”与[汉字废止论]相呼应的论调,亦见于实业界人士,如伊藤忠商事的社长伊藤忠兵卫即称:“汉字已不合社会生活的节拍。”
值得关注是,在日本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和文化变革,几乎都伴随着文字的变革。从七世纪到九世纪,尽管声势浩大的外国文化浪潮席卷了日本,但日本人似乎设法保持了封其固有特性的清醒认识。在此之后出现的日本文化是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日本早期文化的新文化。]而[新文化出现的最明显标记之一是,日本人于九世纪发明了行之有效的书写日语的文字,即假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行了各项改革,假名的推广更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改革。日本人书写的汉语,花样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已面目全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仅引导日本人走向近代化的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方针本身的概念均出自中国典籍,今日日本人常用的自由平等、信教自由、权利义务、三权分立等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也均以汉学为基础。
所以说:中国人是一面向前走,一面树立路标的民族,而日本人则是依靠着路标走过来的民族。这句话,值得日本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