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侠义传千古
我国市井间有所谓说书者,在庙前或茶肆,根据话本或平话讲故事,赚些赏钱。自宋元以后盛极一时。也有说书人自己创作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趣味性很高的话本。
日本也有类似的行业,称为“讲谈”。明治末期有一位著名的“讲谈师”,名神田伯山,拿手故事是“清水次郎长传”。据说他每次开始讲:“清水港里有比鬼更可怕的声音,就是大政、小政的声音……”听众猬集,途为之塞,而其它剧院、说相声的,以及各种娱乐场所就会门可罗雀。
清水次郎长到底是何许人物?为何令人那么爱听他的传记?说起这个人,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其名声高过我国的杜月笙、廖添丁。
我们说过,所谓“江户儿”的气质,其实只是市井侠义之辈的气质而已。事实上这些气质后来为任侠一派所继承,成为日本黑社会帮派分于的标准气质。具有这些气质的“兄弟”们,受到“爽朗”、“有侠气”的称赞。不具这些气质的弟兄,在帮派里大致也人缘不好。
清水次郎长者,便是最具有“江户儿”爽快个性的黑社会大头目。黑社会的头目,在传说中常会成为民族英雄,不待意大利教父或杜月笙之流的出现而各地皆然。但像日本人这样美化“渡世人”(睹徒)的民族似乎也不多见。
在日本,自江户幕府时期以来,黑社会人物称“渡世人”。他们有一定的装束和说话及行为模式。如果读者在日本影片中看过的话,当知这些人头戴“三度笠”,腰插单刀(按武士插双刀),脚缠“脚绊”,足踏草履,行路时低头急走,遇到同行——也就是别的帮派的“渡世人”时,自我介绍的语言有一定规格,叫做“仁义”。切(说)“仁义”时,先介绍来自何地、身属何帮,才说到自己姓名、将往何处。若是相互到外地时拟到他帮住处借宿一宵,先站到对方玄关(门口)大声叫门,然后开始“切仁义”,对方若受了这仁义,表示看在同行之谊愿意留客。决定留宿,叫做“脱草履”。一旦脱了草履,便算在对方招待下担了“一宿一饭之恩”。他日这帮派若有事与邻帮械斗,受恩者自然要拚了老命偿还这一宿一饭之情义。所以在这个社会,真的是没有白吃的饭。而且不成文的规矩特多,这些规矩,也叫做“仁义”。
清水次郎长——是清水港的次郎长之意。清水是地名而非姓——是真正存在过的人,原各山本长五郎,本是渔港渔夫之子,长大后厕身帮会,常常单刀只身闯入正要火并的两派帮派之间,大声制止打架曰:“这场架,暂时交给我吧!”于是倾听双方说词,代为劝解,排难解纷,使双方息干戈握手言和,于是渐次坐大,声名远播,远近皆知清水港有一个“东海道第一大头目清水次郎长”,另一方面他广纳人才,延揽宾客,有信陵、孟尝之作风,故手下有军师大政、剑客小政、好手石松等,他的帮派也急速膨胀而成为千人大帮。
明治维新时,政府下令大赦,次郎长亦在赦免之列,而且由当时的东海道总督府聘为街道(公路)总管。但他既主持帮派,难免不断做些犯法违规之事。明治十七二八八四)年,他一身承担帮派内所有犯行而入狱(判刑十七年),却于翌年,再获特赦而出狱。出狱时,欢迎的人群,从清水港列队到静冈,三里海岸,路为之塞。他死于明治廿六年。
以上的叙述,摘自说话本《清水次郎长》,至于那些部分是事实,那些部分是传奇的夸张,已无可考。
次郎长再帅气、再侠义,终是反法律、反社会、反体制的帮派人物。人们崇拜他、歌颂他,这里面是否也有对朝廷或政府的不满,对体制里的贪官污吏的批判?如同中国人,透过对梁山泊好汉的歌颂,表达他们对酷吏剥削良民的反抗心情?
就这一件事情而言,是没有的。有一首演歌,开头这样唱:
清水港里传名声
一是茶香,二是男子气概……
他们将侠义事情与当地名产茶叶相提并论,心情是愉快的、是单纯的对江户儿气质的歌颂。这,是大和民族的极单纯的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