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的第二个特色“SABi”,写成汉字,一般写做“寂”或“锖”。它代表一种古拙、枯淡、孤寂的人生境界及文学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渗透到日本的文人及知识分子的生活中的。
“寂”,做为一种诗的意境,是在俳圣松尾芭蕉的大力主张下才成立的。日本的诗,除西洋式的自由诗外,其传统的诗形有两种。第一种为“和歌”,字数为五七五七七共卅一字。第二种为俳句,字数为五七五共十七字。芭蕉一生写俳句,是俳句诗史上的第一人,人称俳圣,以其境界孤寂、悠远,臻俳趣之极致也。
十七字,本是极少的字数。俳句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诗的形式。在这短短的十七字中,要咏叹出一种高远的感情,非有极好的文字控御能力及极洗链的诗感不可。芭蕉一生,以写俳句为其事业及人生,徒步行走日本东北部乡村山林数十年以修炼其禅心,所到之处吟咏出没有人间烟火味的俳句,其最脍炙人口的句如:
“古池跃青蛙,水有声”,如“寂静里,蝉声沁岩石”,如“杜鹃声,月光泄竹林”等,都是“寂”的最佳写照。
芭蕉一生喜欢旅行,所谓旅行,就是背一个背囊,戴个竹笠,徒步行走于山林原野之间,经常在半饥饿状态下,寻求孤寂的世界,吟咏天籁地籁。一说他每逢饥饿时,即将阳光晒暖的石头搋在怀里,使胃舒服些,撑到有人家的地方,才买一碗素饭吃。今日“怀石料理”这名词据说源于这个典故。
芭蕉,是一位职业诗人,他以一种求道的精神,追求人生的孤寂与诗的古拙,为日本的俳句树立了一个典范,也为日本的生活文化添加了“寂”的因素。这个因素,在当时只是一种诗的意境。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它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意识里。
尤其由于战后的日本侈然成为经济大国,人民丰衣足食、养尊处优、穷奢极侈之余,空虚的心灵自然又回去追求那“寂”的意境,想藉这个意境来为豪华而空虚的生活添加一丝性灵的情趣。无形中,“寂”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盐分,使乏味的生活变得有一丝味道。它渗透到日本的茶道、插花、绘画、音乐、衣着,乃至食物中。喜多郎的丝路音乐,枯淡的泼墨画,故意呈现苍凉感的花盆花卉,寂然无声的茶道仪式,看似破旧不堪的衣服,一碗清水里只搁一块豆腐与两片山菜叶的“汤豆腐”……。人们在这些蓄意的寂寞中,体认或寻求体认生的凄楚与精神的存在。
一个日本老人,如果到了六、七十岁,生活中看不到一丝“寂”的影子,这个人,不是伧夫便是市侩,属于不可救药的人。
人到了老年,生活由灿烂而归于平淡,精神由旺盛而趋于枯淡,渐入“寂”的境界,这模式已成为日本文化人的标准模式。“寂”,已成为所有的人终将回归的精神禅境。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的完成。
另一方面,在一切高消费的现代生活中,“寂”也是有代价的。从前,芭蕉背着一个行囊,徘徊山野之间,常常露宿岩石之上,一方面由于他并不富有,另一方面,也因他蓄意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追求寂的境界,所以他的追求,是不花钱的。
现代人稍稍不一样了。老人为了要“寂”也许在自家院子里另盖一间小木屋居住。这间小木屋,为了要达到“寂”的境界,不可豪华、不可俗气,自然要用最实在的好木材,盖得很素、很玄、很无烟火味。结果所花的钱往往超过盖一间豪华的屋子。
一只有“寂”味的花瓶,往往价值连城,价逾珠玉。一袭看来毫不华丽的衣服,也常常是在特殊的设计下制造出来的昂贵的衣服。总之,现代人不再到山野间追求“寂”味,却在安逸的家居中另辟蹊径,这种奢侈,也就非一般人所能负担。“寂”也就慢慢离开芭蕉的原意,成为贵族“享受”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