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龙新闻讯〉 每日在周游列国的我,生活如空中飞人,中秋佳节能在青岛度过很不容易,但能拜会张瑞敏更不容易。因为张瑞敏此次参加国庆大阅兵站在观礼车上,让青岛人民又长了一大节脾气,增了一大块威风!青岛人的“小哥”就是牛!张瑞敏“牛”在是山东半岛的“龙头老大”。
说起山东的特点,不过是齐鲁之分。从两千年前开始,鲁国人保守且思想顽固不化,光温故而不愿去知新,鄙视经商,宁愿聚在一堆胡扯,也不想以脑里去赚取蝇头小利,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就是对金钱要宁死不屈,对利益嗤之以鼻。
就拿我这孔子子孙来讲,在日本上至首相下至公司老板,无所不识,对方见我是无所不知,就如此天时地利的关系,不会去利用,不会让这关系在经济上发出光和热。
鲁国人的特点是:抑强扶弱。枪打出头鸟,谁强就要压制他,让他跟大家一样均贫富共饥荒才行。可见鲁国人之朽,朽木不可雕也。
再看齐国且反其道而行之,大兴经商济民之道。没有不敢想的事,只要有利必图。敢想敢干,善于创意,勇于创新,勤于创路。无力不起早,利益是行动的标杆,盈利是进取的目的。大家心平气和个创大业,从不拆台挖墙脚,而是相帮互助。
就拿当年的民办企业海尔来讲,幸亏诞生在青岛,如果出生在济南,早已成为地方政府的肉食的“小鸭”了,最后走上破产之路。但青岛的“小哥”精神得以让海尔,海信,双星,青岛啤酒,青岛港,天泰等,这样从不受政府干涉而任凭企业发展,并也不允许去吃企业刁难企业,所以,青岛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法起来,让人刮目相看山东半岛。
齐国人的特点就是:推强扶弱。你越强你就是爷,不光我服你,我还带人来拜师学徒,称你为“老大”。人怕寂寞,钱更怕寂寞,哪里热闹,你发现钱在滚动,在凑热闹创人气,让钱生钱,利滚利,托出一个大经济。
看海尔便悟出一条齐商之道,因为张瑞敏有了齐国共经商共发展的氛围,所以,不管如何做,只要“道”对,就能成功;只要有品牌战略,企业一定会由小到大。品牌和道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线。
从在青岛时初识张瑞敏,那时他才起步,到协助他走上国际大舞台。从陪同他访问日本,一同演讲,到引领中国画报协会八十多为社长总编采访张瑞敏,我一直关注和支持青岛企业的对外发展,其实,日本的海尔软件公司还是我一手帮助建立起来的。我跟青岛的企业有缘,跟海尔更有情。
我一上来就问张瑞敏,什么是品牌?
张瑞敏:我觉得品牌可以用《周易》的“三易”原则去理解,“三易”即:不易、变易、简易“。
孔健: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关系是什么?
张瑞敏:品牌和商业模式是有明显关联的,比如在美国品牌时代,它背后支持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代表作就是福特的生产流水线。生产流水线代表了高效率、大批量、低成本的制造,曾经风靡了全世界。
在日本品牌时代,它背后支持的商业模式是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也风靡世界几十年。
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也应该有一个商业模式来支持,就像加里·哈默在《管理大未来》中所讲的:现在的商业模式需要简明化,需要企业跟用户之间零距离。他举了美国全食超市的例子。以前,超市的一线单元是门店;现在不是一个个的门店,而是门店里有一个团队,所有客户直接面对这个团队。它们的店可以成为八个团队,所有的一线员工都可以创造用户需求,这是现在企业发展的一种方向。
海尔目前也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我们把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从原来的“正三角”变成“倒三角”。所谓“正三角”就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像一个阶梯一样,最高的领导在最上面,员工在最下面。现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倒三角”,员工在第一层,员工直接面对用户,所有领导在为员工提供支持。以前是众多领导指挥员工,现在变成来支持员工满足用户需求,这是巨大的不同。
今年4月份,我到美国在佛罗里达和IBM前任总裁郭士纳进行会谈,我和他说我们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从“正三角”变成了“倒三角”。郭士纳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IBM也一直想这样做,但是一直没有做成。他担心一线经理关心客户之后,就没有人关心新的市场机会了;再就是,万一后面资源支持不上,一线经理就不关心用户,反而关心后面的资源,这样用户就没有人去关注了。
而我们却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打造商业模式,建立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目标,都为这个市场目标创造自己的价值。我认为,任何企业如果要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比如日本丰田创业以来,2008年首次出现亏损。丰田的新任社长丰田章男说亏损在于偏离了丰田之道。丰田之道就是为客户动员全员不断地来改善和创新,但是后来丰田偏向创造规模,在美国、中国都简单追求规模,要市场份额,这样就偏离了“与客户零距离,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丰田之道。
作为企业“道”很重要,“道”就是企业文化。老子在《道德经》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像艾丰老师所说,有了“道”,有了品牌战略,企业一定可以由小做大;但并不是说企业做大了,就一定有“道”、有品牌。所以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用加里·哈默在《管理大未来》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人类被束缚在地球上,不是因为地球引力,而是缺乏创造力”。套用这句话:实施品牌战略,如果我们不战胜自己,不能挑战自我,就不能够去创造一个新的品牌;如果我们可以挑战自我,那么创造一个让全世界敬慕的中国品牌,就一定指日可待!
所谓“不易”,就是不变,就像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企业目的唯一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要有了客户资源就是一个品牌。如果有中国的客户资源,就是一个中国的品牌;有全球的客户资源,就是一个全球的品牌;有了高端客户的资源,就是一个高端的品牌,会让别人去仿效模仿。
另外,品牌又是“变易”。按照变易的原则,它时刻都在变,也就是说企业虽然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地创造顾客,但是用户的需求又是随时在变的,这就要求企业以变制变,以变取胜。这个“变”就要求企业变到用户需求前面去。
最后一个是“简易”。如果企业发掘到用户的需求,怎么用最简单的、最快的方法去满足用户需求。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应该把复杂问题简化,这需要企业的流程要最短、最快地去满足客户需求。
孔健:海尔创品牌的体会是什么?
张瑞敏: 海尔创业25年来,一直在追寻着创品牌的道路。我的体会是,创品牌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品牌为目标。如果有品牌战略,企业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果没有品牌战略,即使是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海尔在创业过程中主要是探索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去创造用户需求。比如说:海尔创业初期,我觉得产品等于品牌。因为那时候产品供不应求,很多用户买不到产品,如果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定会受到用户的追捧。1985年我们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使海尔在市场上树立信誉;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体系,从而在当时树立了海尔品牌的形象。
随着品牌的发展,我觉得服务等于品牌。也就是说在产品供大于求、有质量保证的情况下,用户所需要的是服务,企业的服务变得更加重要了。海尔是第一家在国际上的服务网络体系上受到了客户信赖的企业,1996年海尔获得美国优质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尔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创国际品牌。十几年来,我们在创国际化品牌中体会到困难在于创造国外客户的需求,针对这一点,海尔在创国际化品牌的路程中,提出并实施“三步走”的理念,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出去”,就是进入国际市场,这一步海尔已经走得比较成功了。海尔主要通过缝隙产品、差异化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现在,海尔小冰箱在美国占据小冰箱市场50%的份额,已经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第二步是“走进去”,是进入海外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现在,海尔已进入美国的TOP10的十大连锁销售渠道,但目前销售主流产品还有困难,所以海尔“走进去”这一步只走了半步。第三步“走上去”,在国外的主流市场成为主流品牌。比如说像日本的丰田在美国,可以说是在主流市场上成为了主流品牌。所以,在创国际品牌这方面,海尔走了“一步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根据海尔的经验总结:一流的企业创文化,保品牌;二流的企业持品牌,保产品;三流的企业,吃品牌,无文化。那我想问,博友们,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想成为几绺的企业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