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中美日三国人的特点
(2009-07-28 00:27:54)
标签:
中国城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大和抚子文化 |
分类: 文化 |
我在中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各生活了二十余年,在美国也生活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如果向这三个国家的人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如果到了新地方,你们最想建立什么?那就会得到如下答案:
华人,建立中国城;日本人,创建株式会社;美国人,修建教堂。
这就是中美日三国人所到之处先想建立的世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我深切感到那些常常被自己当作常识的东西,并不是各国通用的。
同为黄色人种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相似的仅仅是外表,而内在则有很大差异。美国人和黄种人的差别自不用说,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把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放在一起,那三个中国人肯定会去盖一座中国城;而三个日本人则一定会去建一个公司;三个美国人呢?他们会去拼凑一个教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中国城、公司、教会,这三种东西对各自国家的国民来说,似乎都是生存中不可欠缺的东西,因而自然的产生出来的。教会暂且另当别论,中国城和公司,看上去在集团化方面都是要组织在一起,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实质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城”。
这是中国的谚语,讲的是中国人国外建立中国城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是在集团中行动。他们的想法是:因为在国外生活,因而在民俗、风俗、习惯、服装、生活等方面都尽可能去适应着做。因此,虽然建起中国城,但在街上都各自独立的生活着。如果说三个人建起一座中国城,就会出现三家私营商店;那么,与此不同的是三个日本人建起的一条日本街,则可能只会出现一家有限公司。
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等诸多原因,日本人信奉如果遵从集团(集体)的意志,附属于所在地域社会,就会获得安定的保证,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则缺乏被国家即政府保护的实感。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除了汉族之外还生活着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国的国民一直是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中被摆弄着,各地的产物都被皇帝派来的地方官先据为己有然后上缴朝廷。历代王朝,可能也想过要维护政权就一定要使百姓安居乐业、摆脱贫困,但终未有成功者。人民忍受疾苦,好不容易吃上三顿饭的时候,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了。
在旧中国不能祈盼安定的生活,政权一再更迭,所有的东西都会从根本上改变。相对来说,日本人好像总是相信自己的国家,集团之间有一种很坚固的联系。
在巴黎一家著名的西餐厅里,看到一位谈笑风生的日本中年妇女,真让我实在难以相信她和彬彬有礼的“大和抚子”是同一类人物(注:大和抚子是集中了日本人心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大多数日本人都是在团体旅行中集体活动,而且日本人已将这种“日本群”的意识原封不动的带进了旅行中,而这位夫人竟然落单,似乎还少了那种日本人所说的说话柔声细语的教养,所以让我大跌眼镜。绝大多数日本人在国内时,对企业忠诚不二,来到海外似乎更提高了对国家的归属意识。这种意识,无可置疑地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把自己所属的团队、组织、集团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正是这种意识,才创造出今天的日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
正因为我曾经见到、听到过中美日三国人的异同之处,所以我想到了这些。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看清别人的长处,对我们中国人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然而,用这种“日本群”的意识,能够维持人们的生活吗?我对此非常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