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械化生产“标准规范型国民”
(2009-06-15 12:42:29)
标签:
日本人东京广播孔健祥林论语机器人日本孙云晓 |
分类: 中日关系 |
我在日本FM东京广播电台主持播送“孔子一日一语”节目,每天早晨五点准时用《论语》叫醒日本国民,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先用在日本人听来十分浑厚标准的中文普通话朗读一段“孔子名言”,然后“活学活用”结合时事进行讲解,为那些还睡眼惺忪的企业战士和家庭主妇们送上一份美味可口的中国古典早餐,催他们振奋精神,去开始新的一天。
昨天在讲解“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时,我谈到了日本人是标准规范化的“准”机器人,只要是日本人,又是出生在日本,从呱呱落地就会被打上“Made in Japan”的烙印,然后送到日本国家的“人间育成”生产线进行培养。比如说婴幼奶粉就只有两种,而且都是国家统一规格;婴儿尿布也只有三五种,几乎没有更多挑选余地。孩子进到幼稚园乃至进入小学,老师几乎是跟在孩子身边,每天都有记录,不仅老师有着这种“良好的”职业习惯,甚至家长也被传染,也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每天都要详细记录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各种变化。
就礼仪规范来讲,孩子一进幼稚园,首先要进行一周时间的基本礼仪强化课。然后是天天反复练习,相互提醒监督,所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已经成为了准机器人毛胚。我对国内同胞们说起日本人是是“性相近,习相似,”,他们也有同感,都说日本人写的字都是一笔一划,虽然看起来非常幼稚但却非常清楚,所以他们也感到不可理解。至于为什么日本人在外都是一种做派?为什么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为什么待人似冷血动物?为什么彬彬有礼细节取胜?追根寻源的话,我想恐怕是要从幼稚园开始吧。
转过话题,今天是我女儿孔令昕儿子孔令昊的小学运动会,今年不同的是两个人随着迁居东京丰州海河边的公寓,转学到了江东第三小学。虽然进入了新学校,周围的同学都是新面孔,而运动会的内容则仍然是老面孔,和原来学校没有任何变化。在我看来,日本学校起码是日本的小学校举办运动会,他们的目的重在打造培养团队精神,孩子们的比赛是在智能体力上的测验,鼓励学生不是坚决要拿下冠军,而是让你知道只要参与就回有奖励。由于是这种原则,所以就多了些和谐竞争,少了些面红耳赤的争斗。话虽是这么说,可是参加完运动会女儿却有些失落。问其原因是她长跑的名次远远落后于在中国的名次。记得当年女儿曾在济南市的舜耕小学上过一年学,据她说当年曾经是班上的长跑第一名,而到了日本则变成了第二十一名。对于女儿的失落我并没有过分的在意,只是没想明白为何她的名次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对中日儿童教育体制方面并没有研究,不过,依稀记得幼时好友孙云晓,现今听说已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还曾就中日青少年之差别专门做过论述,为很好开导女儿,看来闲暇之时还真应该去研读一番。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