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尾声,我打开好几天没有更新的博客,发现一位新博友在长假期间用两天的时间从头到尾读完了我所有博文并在每篇文章后留言,令我感动万分。我又很仔细的读了博友们的评论,深感温暖和鼓舞。看来,博客真的像个好朋友,倾听我的心声,督促我勤奋笔耕,还给我带来友谊和思想的交流。虽然我博客的主题是走天涯而现在不在旅途上了,但人生的旅途是不会中断的,因此我实在不应该搁笔。
今天,我收到当年一起留学法国的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原来她在法国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中法文化交流的工作,并且在异国结婚生子,当上了幸福的妈妈。她也来看了我的博客,还告诉我她对祖国的边疆充满了向往,希望多了解它。我想如果纪录片做完了之后,不仅仅能给国内的同胞观看,还能让海外的更多观众看到,那也是一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海外华人亲近祖国的机会.留法故友的来信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生活点滴.正好我有一篇描写在法国餐馆打工的文章曾经见报,现在贴在下面。法国也算是我走天涯所经过的一个驿站吧。
巴黎咖啡馆里的中国微笑
“你是中国人?”
“是的。中国留学生。”
“来法国多久了?”
“六个月了。”
“你以前做过餐馆服务员吗?”
“没有,但是我想我会学习得很快…..”
这是我来到那家名为“Les
Tontons”(叔叔们)的法国餐馆应聘时和其中一位“叔叔”的对话。不知是一种什么缘分,这样一家巴黎街头传统的法国餐馆居然聘用了我这样一个刚到法国半年的中国人,我不仅没有任何餐馆服务经验,甚至连吃法餐的各种讲究都还没弄清楚。
于是我的打工探险开始了。
让我先来简单描述一下我工作的这家法国餐馆的情况。“叔叔们”咖啡馆在我加入之前只有三个30出头的小伙子外加一个斯里兰卡厨师。这三个好朋友离开了原来打工的餐馆,合伙开了这间40平米不到的小咖啡餐馆,通常他们三人一个负责吧台,一个负责餐厅,一个负责厨房。生意渐渐做大了,他们才决定雇请人手,我是他们招聘的第一个服务员。主要是为了在周末工作轮番替下吧台或餐厅里的两个老板,让他们得以享受法国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假期。因此我从一开始就有了两个“师傅”,兼学两门主业。

这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餐厅,小,确实只需要一个服务员
要说打工探险,我首先遇到的是语言关。虽然已经在巴黎生活了6个月,日常对话已经没什么问题,但餐馆行业毕竟头一次接触,那些复杂的菜名和酒水名简直搞得我晕头转向。刚上工的头两个星期,我甚至希望最好别来客人,因为每来一个客人对于我就是一次考试。他们点的东西我一开始甚至分不清是吃的还是喝的。客人如果再来点儿附加要求,什么辣椒油,牙签或者烟灰缸之类,很多我还没来得及学的专有名词就会一股脑儿的涌进我的大脑。我每每遇到不明白的生词又不想因此而给客人添麻烦时,只有拼命记住那个生词的发音,然后飞也似的一路念着奔到老板那里,把发音学给他听,这才能够为客人提供到他们所需要的。最尴尬的是自己以为听明白了,等拿给客人时,却发现这根本就跟客人所要的东西是两码事儿,让客人莫名奇妙。好在一看我的东方人面孔,大部分客人都不再计较,有的还会报以宽宏的一笑。我就是这样跌跌撞撞的混在法国人天天吃饭喝咖啡的地方,痛苦但却神速的提高了法语水平。随着熟悉的菜名儿不断重复,餐馆涉及的这些词汇自己就都掌握了,于是成功点单越来越多,不出两个月,语言关算是过了。

Alex,两位老板之一
打工探险的第二险,就是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我对法国餐饮与咖啡馆文化的一知半解。当然,我首先要像所有初入餐饮业的服务员一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我的两个师傅一个教我怎样在吧台做饮料,一个教我怎样为法餐从头盘到主菜到甜点的一揽子配套服务。每个流程需要学的东西都不少。
这家"叔叔们"餐馆在非吃饭时间就是咖啡馆。法国人最爱在闲暇甚至工作间隙跑出来喝杯咖啡或要杯啤酒。还有一些人会在咖啡馆的一个静静的角落里看一天的书。吧台前烟雾缭绕,聚集的酒友们常争抢着为朋友们买单,然后海阔天空的站着闲聊。所以我要学习为这些客人做香浓的咖啡,卡布奇诺,热巧克力,学习如何打厚厚的奶末,如何调制各种鸡尾酒和甜酒饮品。初学时的我一度是吧台前众人的焦点,手忙脚乱,不是忘了哪道工序就是扎啤的闸被我拉得太猛,酒沫子冒得满手满台都是。不过这倒也没什么,唯手熟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仿佛有了质的飞跃,在吧台前的动作也越来越潇洒起来,俨然像个小酒保。

只是每当遇到和中国习俗相去甚远之时,我就很容易出错。比如说法国人喝茶通常要配上两包白糖让客人自己往茶里加,中国人喝茶哪里需要糖呢,所以我就经常忘记在小碟子里放上糖包,结果这就被老板视为我的服务疏漏。
刀叉的摆法也有讲究。不同的肉菜配不同的刀叉,对我这样一个从小使筷子的人来说,自然只能靠死记硬背了。有时一着急,常常把刀叉的位置摆反了。还有类似于什么时候收盘子,上菜先给女士上,肉菜要冲着客人的方向摆等等,中国哪有这么些啰嗦,一双筷子吃天下。没办法,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服务生除了努力学拼命记,也只有凭借一份真诚的热情去做好我留学生涯的这份临工了。很快,来这里就餐和喝咖啡的客人们都接受了我,他们中甚至有人说:“因为你的甜美的笑容,我会再到这家餐馆来。”有了客人的肯定,我渐渐在我的打工探险中找到了乐趣。
打工的第三险与其说是探险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如果说一开始有一堆新鲜东西让我学习,我还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感觉不到身体的疲惫的话,那么随着单调的劳作不断重复,我大概在打工的第三个月开始便进入到一种困乏的平台期。每个星期我必须重复做这样几件事情:早上一到,摆齐桌椅——刷厕所——把餐厅里的桌椅柜台和吧台统统用抹布擦一遍——扔空酒瓶子——到酒窖里抬一箱箱的新饮料——点单——端盘子——做饮料——擦杯子——清洗咖啡机和啤酒机——扫地——拖地……这一段时间唯一的亮色恐怕只有咖啡馆里那支经常播放的半探戈节奏的乐曲了,在这个旋律的反反复复中我在反反复复的擦着玻璃杯。最累的时候我从早上10点一直站到半夜2点,根本没工夫坐一坐。在那种重复的疲惫和疲惫的重复中,没有书本的激励,也没有思想的流动,更没有欢乐或悲伤。时间是被熬走的。

守着吧台,不停的擦拭刚从洗碗柜里"出炉"的玻璃杯
打工是不容易的。但让自己得到安慰的就是有工作的这段时间自己的确变成了一个“富有”的留学生。法国是有最低工资保障的福利国家,我打餐馆工虽然也拿的是最低工资但每周35个小时的工作还是为我带来了800欧元的月收入,还不包括小费。我不仅可以轻松交上270欧元的房租,还可以大大改善生活,最后还能省下一部分让自己到欧洲各国游历一番。
这样一段可以在海外自给自足做一番经济规划的留学生活持续了6个月,我终因日渐紧张的学业而结束了在"叔叔们"咖啡馆里的工作。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为我分担了在巴黎生活巨大的经济压力,它更像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真切而深入的感受了巴黎咖啡馆文化的情景与生活源头。同时我这个闯入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东方女孩也在克服种种困难而最终出色完成工作的经历中结识了几位勤奋、实干的法国朋友。他们就是“叔叔们”咖啡馆里的三位“叔叔”——Marc,
Alex和Evens。临走时,他们跟我说,当时在贴出招聘消息后3分钟,我就第一个寄来了简历(难道真是缘分所至?)。所以他们也就第一个约我面试。尽管我没有经验又是一个外国人,但是他们看到了我的热情。我们彼此友好的拥抱道别,几个月前冷冷的面试我的胖Alex凑过来对我说:“以后当我们想起一个勤奋,热情,肯吃苦又永远面带微笑的人,那就是你了。”

回国后我偶尔会到北京的几家颇为地道的法国餐馆吃饭。如今翻开菜谱,从冷头盘到主菜再到甜点,那些复杂的法国菜名儿对我来说已经如同家常便饭,而且自己还能和服务员上菜换餐具的程序配合得相当默契,这并不是因为我受过什么西餐礼仪的专门训练,而是得益于这段难忘的打工经历。
欢迎关注羽舒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shuzoutianya
探访与十四个邻国接壤的九省边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