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是什么?

(2023-07-13 09:25:37)

撰文:约书亚. A.克里奇           2023516

 

一只有毒的悉尼漏斗网蜘蛛(Atrax robustus)露出了毒牙。(图片:Ken Griffiths通过盖蒂图片社)

蜘蛛是常见的动物。而且,由于地球上43000种已知蜘蛛几乎都是有毒的,大多数人可能在某个时候遇到过有毒的蜘蛛。

所以这是个坏消息。然而,好消息是,在这些物种中,已知只有25个物种对人类造成了死亡或严重伤害。但哪只蜘蛛最致命?

最致命的蜘蛛——或者至少是那些最常被认为对人类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的蜘蛛——是漏斗网蜘蛛(Atrax)、红背黑寡妇蜘蛛(Latrodectus)、香蕉和流浪蜘蛛(Phoneutria)和隐居蜘蛛(Loxosceles)。

但即使是这些致命的蜘蛛,它们有着强大的毒液和可以刺穿皮肤的尖牙,对人类来说也不是特别危险。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AAPCC)仅追踪到,2021年美国一例因蜘蛛咬伤而死亡的病例。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一些毒性最强的蜘蛛的家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还没有报告过一例蜘蛛叮咬导致伤死亡的案例。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昆虫学系退休研究员里克.菲特说:“遇到致命的蜘蛛是非常罕见的。”他的研究重点是医学上重要的蜘蛛。“考虑到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不好的事情,如果蜘蛛是你最担心的,那么你会过着美好的生活。”

漏斗网蜘蛛是最致命的蜘蛛之一,哪怕只是因为它们传说中的毒液。这些蜘蛛原产于澳大利亚,拥有强大的毒液,咬一口就能在几分钟内杀死一个人。“最致命的可能是漏斗网蜘蛛及其亲属。悉尼漏斗网蜘蛛可以在大约5分钟内杀死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在大约2小时内杀死一名5岁的孩子,”菲特告诉《生活科学》。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抗蛇毒血清问世以来,没有人死于这些蜘蛛,但很难想象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为从漏斗蜘蛛咬伤中恢复过来,会迅速接受治疗。

香蕉蜘蛛,最常见的蜘蛛通常被称为香蕉蜘蛛或漫游蜘蛛,原产于巴西,在所有蜘蛛中具有最活跃的神经毒液。但它们在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名单上排名稍低,因为它们的毒液作用相对较慢,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治疗。斜腿蜘蛛,其中最常见的是在美国发现的棕色隐遁蜘蛛(L.隐遁),可能是蜘蛛相关伤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疼痛的叮咬会导致身体疼痛和发烧,需要数月才能完全康复,但它们很少致命。

作为最致命的蜘蛛,唯一一个能让漏斗网蜘蛛真正发挥作用的蛛形纲动物属是黑寡妇蜘蛛,它包括澳大利亚红背蛛和美国更常见的黑寡妇蜘蛛。这些蜘蛛有一点优势,因为它们比漏斗网蜘蛛更频繁地叮咬人类,毒液也相当强大。康奈尔大学专注于蜘蛛行为的生态学家琳达.拉约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毒性最强的物种(悉尼漏斗网蜘蛛、巴西流浪蜘蛛)不会杀死或影响那么多人。分布更广的黑寡妇蜘蛛,将成为你故事中的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APCC的年度报告,为蜘蛛咬伤统计开辟了一部分,但要真正了解蜘蛛咬伤的死亡率或发病率并不容易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伯克博物馆蛛形纲动物馆长罗德·克劳福德,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蜘蛛。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归因几乎没有一个是基于证据的。”

克劳福德解释说,受害者很少看到自己皮肤上有蜘蛛,感觉到被咬了一口,捕捉到同一只蜘蛛,然后把冒犯的蜘蛛带到医生(更不用说蜘蛛专家了)那里进行分析。克劳福德说:“实际上,你听到的所有‘蜘蛛咬伤’,包括向中毒中心报告的那些,都源于一种信念,即如果你没有看到咬你的是什么,那就是蜘蛛。”

拉约对此表示赞同。她说:“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追踪蜘蛛造成的人类死亡率,但这一数字很小。这并没有可靠的报道,但很明显,被蜘蛛杀死的人并不多。”

考虑到蜘蛛咬伤统计数据的缺陷,澳大利亚博物馆声称,每年约有2000人被红背蜘蛛咬伤,自1980年以来,约有100名患者服用了治疗漏斗网蜘蛛咬伤的抗蛇毒血清。AAPCC的年度报告追踪了2021年美国约3500起蜘蛛咬伤事件,约有40起“重大”临床结果。其中9个严重后果归因于黑寡妇蜘蛛;29个主要结果和当年唯一的死亡归因于棕色隐蛛。  AAPC2020年的报告中没有蜘蛛咬伤死亡,该报告追踪了7起“重大”黑寡妇咬伤和23起“主要”棕色隐蛛咬伤。

这意味着,事实上,最致命的蜘蛛并不是那么致命。克劳福德说:“真正的人类被蜘蛛咬伤,无论是危险的还是无害的,都非常罕见。以我为例: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徒手处理了数以万计的活蜘蛛,只有3次真正的叮咬。

菲特表示同意。“事实上,蜘蛛在需要关注的事情列表中排名大大降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