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候“不归路”,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2022-09-19 09:19:40)

撰文:哈里·贝克           2022914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气候临界点——地球气候的关键组成部分将开始不可逆转地分解的不归路点”——可能由远低于科学家先前认为的温度触发,一些临界点可能已经达到。还有比科学家之前确定的更多潜在的临界点。

在气候学中,临界点被定义为全球气温上升,在此之前,局部气候系统或临界因素”——例如亚马逊雨林或格陵兰冰盖——开始不可逆转地下降。一旦达到临界点,即使全球气温回落到临界点以下,该临界点也会经历失控的影响,基本上永远毁灭它。

气候临界点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08 年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当时研究人员确定了九个关键的临界点,这些要素可能会因人为气候变化而达到这一门槛 9 9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中,一组研究人员重新评估了 2008 年以来发表的 200 多篇论文中,关于临界点主题的论文的数据。他们发现现在有 16 个主要临界点,如果全球变暖持续超过工业化前水平 2.7 华氏度(1.5 摄氏度),几乎全部可能会达到不可逆的地步。

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地球的升温已经超过2华氏度(1.5 摄氏度),如果当前的升温趋势继续,超过工业化前的水平3.65.4华氏度(23 摄氏度)之间是可能的,研究作者在一份声明中说。

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在声明中说:这使地球走上了跨越多个危险临界点的道路,这对全世界的人们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当研究人员进行重新评估时,由于证据不足,他们消除了最初的九个临界点中的两个——但随后,他们发现了以前被忽视的九个新临界点,使总数达到 16 个,他们在研究中报告。

自从我在 2008 年首次评估气候临界点以来,这份名单已经增加,我们对它们构成的风险的评估也急剧增加,共同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和负责人蒂姆·伦顿 2008 临界点论文的作者在声明中说。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计算了每个临界可能通过其不归路的确切温度。他们的分析揭示了五个临界元——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北极永久冻土;热带珊瑚礁;和拉布拉多海的一个关键洋流——处于危险区,这意味着它们正在迅速接近临界点。

研究人员写道,其中两个危险区临界点,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已经超过了它们的最低潜在临界点,分别比工业化前时代高 1.4 F (0.8 C) 1.8 F (1 C),这表明这两个系统可能已经无法挽救。

如果变暖持续超过华氏 2.7 度,其他 11 个临界点被列为或许可能

过去的估计,例如 2021 年和 2022 年分三个部分发布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表明,只有当地球变暖超过 3.6 华氏度时,才能达到大多数主要临界点,这将给人类更多时间制定缓解和适应略。但根据这项新研究,这些临界点可能比预期的更接近。

对这一加速时间表的一种解释是,研究人员现在完全理解了临界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好的气候模型现在表明,一个临界点的下降可能会增加另一个临界点崩溃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北极永久冻土因气温升高而融化,它将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碳。这将进一步增加陆地和海洋的表面温度,从而加速主要冰盖的融化并对珊瑚礁造成压力。换句话说,临界点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堆积起来。只要一块落下,其他也可以迅速跟上。

因此,研究人员警告说,必须在这种不可逆的连锁反应开始之前立即大幅减少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维持地球上的宜居条件,保护人们免受极端事件的影响,并建立稳定的社会,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跨越临界点,罗克斯特伦说。每十分之一度都要计数

但这绝非易事。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说,要想有 50% 的机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华氏 2.7 度,必须在 2030 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到 2050 年达到零排放。

鉴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展甚微,这一目标似乎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我们似乎在倒退。6 月,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严重限制了联邦政府监管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

然而,该研究的作者认为,仍然有可能通过不同类型的临界点实现如此巨大的变化:社会临界点。科学家们在声明中说,这是公众舆论中的一个理论门槛,一旦通过,将迫使政府和大公司采取严厉的气候行动。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社会临界点必须在气候临界点过去之前达到,否则就太少太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