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妨也拿来比较一下

(2010-02-03 08:5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妈妈心情

看过很多的文章,都认为孩子不能经常拿来比较,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昊妈也一直持有相同的观点。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昊妈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带孩子,也从来不把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偶尔有人说起,昊怎么了,但有的孩子就不怎么着?昊妈也不以为然。

 

昊九个月的时候,感染了秋季腹泻,一连几天都不吃东西并且又拉得厉害,昊爸急忙把昊送到了医院。在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问起我们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结果昊爸和昊妈都不知所云。医生好笑地很,说这对家长怎么粗心呢?经过了秋季腹泻事件后,昊妈对昊的事上了心,什么事就记着,并且注意观察昊的一些变化。有空的时候和身边的妈妈们交流一下,不知不觉中也把昊和身边的孩子比较上了。经过一年多,昊妈觉得时时把孩子拿来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反而是一件好事。

 

昊在一岁时体检、一岁六个月生病住院查血都查出了有轻度贫血,昊妈咨询医生,说是喂养不科学,继续问怎么办,说要是要注意均衡营养。有一次和一个老同学见面,她的孩子三岁多,很少生病,并且每次体检什么的都很正常。昊妈就问同学是怎么喂养的,同学笑笑,说大人怎么吃,孩子就怎么吃,只不过孩子吃的要做得软一些而已,一家人每个人喜欢吃的都做给孩子一点,一年下来,就好了。昊妈回家后依此法做,果然奏效。现在是家里做什么就给昊吃什么,只不过做得软一点,清淡一些就好了,如果碰到一次,昊什么菜都不吃,那就给昊做个鸡蛋什么的。两岁时的体检,昊的各项批标都正常了。

 

昊在一岁半左右,阅读进行了一个盲动期,昊不想看也不想读,昊妈很苦恼。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一天无意中看到瀹月家的一篇博文,重拾阅读兴趣和三月家的博文里提到那么爱看书的三月也有一个时期不爱看。看来孩子都有这样一个阶段。昊妈也就不那么苦恼了。依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每晚给昊朗读书,每晚给昊背一些唐诗童谣。昊没有反对,也没有理会,自顾自在四处淘宝。就在那么一天,忙碌了一阵子的昊突然对昊妈说,“今天我们看一下《月亮的味道》吧!”。昊妈激动万动,赶紧从床头拿出那本书,昊接过去,翻开书,认真地看起来了。“小动物们都在看月亮。”、“小乌龟爬呀爬呀!到山顶上摸月亮。”、“大象来了,来摸月亮。”。。。。。。“动物们都睡着了。”看来昊满眼陶醉的神情,昊妈知道那个爱书的昊又回来了。

 

刚学会说话的昊很有礼貌,遇见谁都热情地打招呼。一岁十个月开始,昊不爱叫人了。就是昊妈回到家,虽然昊很开心,激动地跑过来给昊妈一个大大的拥抱,但也不叫妈妈。虽然老人安慰昊妈,孩子总有一个阶段。但昊妈把昊和隔壁的一个小姑娘比,那个小姑娘四岁多,从会说话起就特爱叫人,每次昊妈回家,还跑着过来叫“大妈”。昊爸表弟的儿子也很有礼貌。那这两个孩子是怎么带的呢?昊妈就寻找机会,有空没空的时候总和这两位妈妈交流,也密切观察两个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原来,这两家人家长们都特别有礼貌,每次遇到人,都热情地打招呼,爸爸妈妈带孩子出门也特别注意一些细节。遇到人,该叫什么,都及时告诉孩子。昊妈了解到这里,心里有底了。原来昊的不爱打招呼是和昊爸妈学的,昊爸性格比较内向,不是特别熟的人不爱说话。昊妈性格中性,但也不爱叫人,喜欢用微笑表示。因为在老家这边生活,有些人昊妈也不是很熟悉,不知昊应该叫什么,也就没引导昊,看来问题出在昊爸妈身上。昊妈注意多和别人打招呼,当然是用语言表示。如果知道称谓的,一定要大声叫出来,特别是和昊在一起的时候。称呼完后,及时和昊说明,昊应该叫什么。昊的适应能力倒很快,这不,两个星期过去了,家里人都说昊明显得喜欢叫人了,又做回了那个有礼貌的昊。

 

那天晚上和婆婆在一起聊天,婆婆说起,昊和昊姑姑的孩子玩玩具明显不一样,昊姑姑的孩子一个玩具可以玩上半天,但昊总是东玩一下西玩一下。昊姑姑的孩子昊妈没有仔细观察,婆婆说起,昊妈倒是想起来了。这明显说明了专注力和喜好的问题。虽然这不能完全说明昊没有专注力,因为昊看书的时候、玩一部分玩具的时候还是比较集中精力的,但至少说明了昊的专注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个着实引起了昊妈的高度重视。昊妈在这个纳入了近期的重点,准备进行调整。期待这对昊的专注力培养有帮助。

 

比较其实真的没有错。在生活中,我们也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来比较,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也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这些地方有长处,那些地方都有不足。我们比较孩子的体质,可以调整我们的喂养方式,比较孩子的健康,可以调整我们的护理方式,比较孩子的习惯,可以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断地比较,就让我们不断地进步,也让孩子不断地成长,这是一种好的比较。当然,比较之后不是让我们妄自菲薄,也不是让我们苦恼不安,那是让我们不断寻找更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那么,经常把孩子拿来比较又有何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