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籍华人魏基成助听器捐赠”是慈善还是营销?
(2013-10-23 22:34:50)
标签:
魏基成助听器捐赠中国残联台湾 |
分类: 个人随笔 |
澳籍华人魏基成要捐赠十万套助听器的信息在网络微博、博客、贴吧甚至新闻中已经传播了一年多的时间,至今仍热度不减。信息的主要内容为:寻找需要助听器的孩子- 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魏基成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但魏先生最大的困难在于寻找有需要的孩子。他希望有志愿者帮助将这批助听器派发出去,求助者可直接给他写信联系。魏基成的电子邮箱abc2222@abctissue.com 。
魏基成的捐赠行为明显有“慈善营销”的影子,随着慈善信息的传播,“魏基成”及其“澳大利亚ABC纸业”及台湾助听器企业“元健听力保健中心”在获取诸多残障人士及相关团体联络信息的同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但实际上我们仔细想想,就觉得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不妨想一下,魏基成真的难以找到那些有需要的孩子而不得不求助网络?恐怕不是,中国残联具有几乎全部残障人士的联络信息,不要说10万只助听器,就是100万只,想要捐赠出去也需要不了多长时间。那么魏基成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我们尝试给 abc2222@abctissue.com发出一份问询邮件,就会立即收到该邮箱设置的自动回复。要求提供(个人或团体)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残障情况、工作单位等等各种详尽信息。这些信息都将提交给台湾的“助听器捐赠审批机构”,而提交这些信息的人们就是助听器企业的“潜在客户”。
实际上一年多来,捐赠行为也是有变化的,从最初寻找孩子赠送助听器到现在声明不给6岁以下儿童捐赠,从邮寄捐赠到部分进行现场捐赠,以及捐赠物品(助听器型号)的变化等等。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恐怕与一些专业人士的不断质疑有关,这些质疑包括模拟式助听器不适合语言形成期的儿童,未经检测不宜邮寄佩戴,模拟助听器价格低廉(与其宣称的价格相差悬殊)等等。
如果这种慈善行为是真慈善,即便稍微带有营销的目的,也不应过多苛责,但是其中的一些事实信息我们需要查清。助听器是医疗器械的一种,参照相关法律规定,捐赠境外生产的医疗器械应为已获得《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已经外国政府部门批准上市且质量合格的产品。接受药品、医疗器械的受赠人一般应为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受赠机构或省级以上民政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其各省级以上分支机构。应对受赠药品、医疗器械建立质量验收制度,由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对受赠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质量验收,必要时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分发。受赠人应当制定分发、使用计划,建立分发记录,并指导、监督使用单位使用,以保证捐赠药品、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但我们看到,魏基成的捐赠行为很多步骤都“省略”掉了。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省略”是否可能带来对残障人士的进一步伤害?
“魏基成捐赠助听器”事件已经成为国际事件了,很多国外的朋友甚至都转发信息给我,询问是否有需要资助的等等。截至目前,我们很难去批判魏基成,但是我们希望其捐赠行为能够规范,合法。也希望那些获取了相关个人、机构信息的助听器企业不要滥用这些信息。否则,今天因为善良而在不停转发相关捐赠信息的人们,可能会背上沉重的负罪感。
(本博客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雷腾律师事务所观点。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致电:010-88829390,更多信息可查询雷腾律师事务所官网:www.linktocn.com,关注雷腾律师事务所微信公众号及微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