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感是教出来的,不是悟出来的
我研习《哈农指导》所犯的错误,在研习《拜厄指导》时也出现了。那就是由于不相信几个简单的音符能弹出音乐线条来,所以感觉书中的大部内容看不懂。
在陪学的这一个多月里,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那些简单的音符中竟然蕴涵着那么美妙的音乐,我折服了。而更令我折服的是,黄老师的教学法。她能让孩子在不能完全理解曲子的意境时,就能先通过技术动作表达出音乐感觉。虽然孩子表达的感觉有些生硬,但在这种训练中,孩子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知道了不同的音符通过不同的技术,能表达出不同的感受。
这也让我困惑了很久的问题有了答案——小孩子弹琴,悟性到底有多重要?以前我一直认为,对音乐的感觉完全是靠悟的。而现在我知道了,乐感是教出来的,小孩子光靠悟是出不来乐感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本来就是简单的,让他们理解贝多芬、理解肖邦……是不可能的。
对琴童音乐感悟的培养,除了听大作品熏陶之外,更重要的是靠技术的教授,让他们在弹小的练习曲的时候,就学会表现音乐线条的技术,用技术表现出来的音乐,再反过来触动孩子心灵的感悟。从小就让他们知道,弹琴不是弹音符,而是弹音乐。
在接受这个训练时,我的思想也动摇过,感觉硬加线条并不美。但后来我理解了,这就像训练孩子用词造句或写作文似的,没有真情实感,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但是,如果非要等到孩子能有真情实感的时候,再训练造句和写作不是太晚了吗?虽然孩子现在还写不出真情实感,但经过训练之后,还是能造出好句子,写出好文章的。所以说,学什么都是有过程的,但在过程的一开始就要用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也明白了,一切的技术都是为音乐服务的,身体的语言和线条,并不是为了做秀而做的,而是只有这样的技术动作才能最自然地表达音乐的意境。
小孩子没有悟性时能否学会音乐线条?一首曲子用多种弹法去学习是否适合孩子?这些一开始就困扰我的问题,现在我都不再怀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