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按路老师的笔记陪小蒲公英练琴,突然感觉黄因老师的这种教学法跟我们学习阅读的过程极其相似,于是就拿阅读跟小蒲公英打比喻让他理解为什么他弹奏的曲子不动听。
乐曲就像我们读的一篇篇文章,用音乐讲述故事与用文字讲述故事是一样的,要想动听都必须经历下面的过程:
读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首先是识字课,这是基本功——只有认识了足够多的字,才能开始读文章。而认字的根基打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以后文章得好不好。比如读音如果不标准,平舌卷舌不分或者地方口音太重,学得不是普通话,那读出来的文章就不标准。所以从认字开始,就要学好正确的发音。
这个环节就像练琴最初的识谱、手型、基本奏法等等,如果此时的根基没打好,后面弹多少曲子都会是南腔北调的。
其次是断句。只是把字认识了读准了还不行,因为文章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而是由字组词,由词生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断句的地方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会不同。比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也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乐曲也一样。如果不会分乐句弹奏,就同不会断句说话一样好笑。还非常有可能把乐曲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弄颠倒。
第三是读文章要有抑扬顿挫,这样听起来才好听,如果每个字都发一声,那就像个机器人在说话了,不仅听着别扭,还没有韵味。
弹琴也一样,要找到轻重的节拍,要知道骨干音,要有韵律,这样弹出来的曲子才会有起伏,有美感。
第四是读文章要讲求语速,要在平稳中求变化,如果语速混乱地读,有时候连要表达的意思都会弄混乱。
弹琴也非常讲求节奏的稳定,在稳定中求变化,所以曲子前面都会有速度标识。
第五是读文章要有感情,而且这种感情要与文章想表达的主题相一致,比如忧伤的文章内容就不能用欢快的语调来读。
弹琴要想表达作者的音乐意境,也要倾注感情,而且要清楚怎样运用音乐语言准确表达主题。
小蒲公英这回知道了,自己现在还处在认字的基础阶段,前面的路还长着呢。所以在练琴时更努力了。也更理解作业内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