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iphone賣多少錢?」
「22000元。」
聽到22000元,心一驚,怎麼那麼貴,居然上「萬」!稍後一想換算成人民幣價格跟大陸行情相當,頓時釋懷了許多。
剛來的時候,我的思維邏輯總是「台幣─人民幣─台幣」,從廣州過來的我常難以接受台北的價格,總是在心裡納悶怎麼這也貴那也貴;半年後回去大陸,我的思維邏輯變成了「人民幣─台幣─人民幣」,以前感覺很貴的東西頓然發覺是那麼的便宜,幸福感提高了不少。
剛到台灣的時候,很討厭新台幣,因為100元以下的全為硬幣;雖然大陸也有流通硬幣,但是幾乎都有對應的紙鈔。到了台灣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非要用硬幣,經常鼓鼓的一個錢包全是硬幣。
如此下來,在台北的生活「硬幣」成為我很大的苦惱。後來尋得了一個解決辦法,這也要感謝台大僑陸組的細心。他們在陸生聯歡的時候,給每位陸生準備了一個印有台大字樣的錢包,錢包裡頭有一小格專門設有拉鍊,用於儲存硬幣特別方便,而且不怕散落。看來,當地的問題一定要用當地的方法來解決,正所謂入鄉隨俗,在這裡用大陸的錢包很難解決攜帶新台幣的問題。
有一次台灣朋友問我:「你身上有沒有帶小朋友,借我一張好不好?」我?小朋友?而且用一張來形容?我完全被弄糊塗了。他見我呆呆地愣在那裡,趕緊解釋:「小朋友就是1000元,我們台灣人都習慣叫它小朋友,因為它上面有4個小朋友」。
第一次見到新台幣1000元的時候,讓我非常振奮和驚訝。它是以小學教育作為主題。我喜歡新台幣就是因為它的多元和多樣,雖然它並不能覆蓋台灣社會的所有議題,但是最起碼它並不會單一化,我特別喜愛這些多符號背後所承載的歷史重量。正如我很喜歡印有蔣渭水頭像的10元硬幣,蔣渭水是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的領袖之一,精神讓人景仰。
在台北生活久了,慢慢接受了這裡的文化,也越來越多瞭解了這邊社會的行情,開始學著用當地人的邏輯去做事。當我們跨越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時候,我們都需要適應時差;當穿梭在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時,心理和行為適應更是不可少。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