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台灣》習慣用語也會水土不服
(2012-05-11 14:03: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岸交流小故事 |
2012/05/11 | 胡俊鋒/廣東.台大第一屆陸生
「怎麼『宅急送』到了台灣變成『宅急便』了?」「『宅急便』是專送『便便』的嗎?」
台北有個快遞公司叫做「宅急便」,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運輸車是在校園裡。眼光久久停留在「宅急便」3個字上,心裡反覆默念著,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既熟悉又陌生
大陸有個非常出名的快遞公司,叫「宅急送」。當我把「宅急便」的運輸車拍下上傳到網路上的時候,很多朋友留言給我。我們習慣和熟識了「宅急送」,可是對於「宅急便」卻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好笑的是,我朋友們的第一直覺反應跟我相同,這個「便」是「糞便」的「便」嗎?
後來,每次看到「宅急便」的車子從眼前駛過,我總是禁不住發笑。面對這個似曾相識的名詞,我卻不曾把它當做「方便」的「便」字作解。
第一次和台灣朋友出行的時候,我們的交流居然需要用英文作為中轉語言。當時我問我朋友,「我們去台北車站是坐地鐵去還是坐公交車去?」我的朋友愣住了,什麼意思,地鐵是什麼?公交車又是什麼?我也被愣住了,你怎麼會不懂呢?台北不也是有地鐵,不也是有公交車嗎?
「地鐵就是地下跑的鐵路,公交車就是公共汽車。」如此解釋,我的朋友似乎還是不是很懂,最後迫於無奈只好動用我們彼此都有共識的英文作為仲介,「地鐵就是subway或者是metro,公車就是bus」。
謝天謝地,我的朋友終於懂了。「metro在台北叫做捷運,bus我們直接叫公車,所以剛才你說的把我弄糊塗了。」
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在不同的地方,同一個詞有著不同的表述,到了一個新地方不僅僅生活上會水土不服,原來在用語習慣上也會水土不服的。
Metro在台北叫捷運,在香港叫八達通,在大陸任何城市都叫地鐵。「公車」在大陸有特定的意思,不是bus的代名詞,而是指政府車輛或者免費車輛,公共汽車我們習慣稱公交車。
一半懂一半猜
台灣的統計課本中反覆出現的「機率」一詞也讓我很傷腦筋,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名詞,不能獲知它的含義,課本便沒法繼續讀下去。
直到有一次和一個台灣朋友一起吃飯,我們在設想一些事情的發展,他突然說了一句,「這個發生的機率太小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機率」對我來說並非陌生的概念,只是在這邊的表達方式不同。在大陸,我通常會用「概率」來表達「機率」的意思。
獨有詞彙難懂
在台灣學習統計課程,我依舊會去尋找大陸的教材來讀,因為我發現兩岸的教材雖然都是用中文來表述,字都能夠認識,單個字義都能夠理解,可是卻很難理解其內容。有時候在討論某個統計學問題時,我會給台灣朋友推薦大陸學者的相關書籍,我覺得很好理解的,對於他們來說卻遠非如此。
記得台灣大學負責陸生事務的范姜小姐,她在陸生還沒有抵台前就加入了QQ群,我們問她:「你能看得懂我們在說什麼嗎?」她回:「雖然是簡體字,不過每個字還是認得的。每個字的意思我都懂,可是拼成一句話就看不懂了,一半懂一半猜。」
有些用語能找到相互對應的字詞,可是還有很多的詞彙是兩岸彼此獨有的。有一次擊劍社的朋友突然跑來問我,「你們大陸人經常說的一個詞,雷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次陪朋友逛街,我朝著一個很簡陋卻售價昂貴的東西說了一句「這個東西也太坑爹了吧。」我朋友瞪大了眼睛問我,「坑爹是什麼意思?」諸如此類的,很多的口頭用語我們已經忘了它的原意,但能夠依情景來表達,可是如果要去解釋其意思的時候,我們卻啞口無言了。正如有一次一個台灣朋友跟我說了一句,「你太妙了!」我跟隨行的陸生都沒法領會這個「妙」的意思,只知道它應該是一個正向的詞彙,台灣朋友舉了很多例子,花了半天功夫解釋「妙」在台灣的用法,我們也是似懂非懂地點頭聽著。
語言的差異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站在我面前黑眼睛黃皮膚的人,是跟你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提醒著我,自己身處在台灣,它跟大陸有著很多的不同。對於一個文化及語言的理解,並非是易事,全權交給時間吧!我相信,只要自己敞開心扉接受和學習這裡的一切,有一天我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