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兩岸經貿背後的政治互信
(2012-04-11 16:17:2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家 |
2012/04/11 | 李孟洲
兩岸ECFA後續協商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在此同時,兩岸「政治互信」問題的討論卻也熱絡起來。這樣的態勢下,未來兩岸經貿的協商是否會受到兩岸政治氛圍的影響,頗值得關注。
不迴避政治對話
當前兩岸政治互信問題之發熱,主要來自剛舉行過的博鰲論壇。因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那場合,當著我方與會首要人士吳敦義的面說,兩岸經濟合作的許多方面正在由易入難,雙方應該進一步維護、鞏固並不斷深化政治互信,來為經濟合作提供更堅實的保障。而吳敦義和大陸與會首要人士李克強會晤時,提出兩岸關係發展16字概念,其所包括的「講信修睦」一詞,也帶有「不迴避兩岸政治對話」的意涵。
由此看來,今年兩岸的「政治比畫」勢不可免。即使沒有制式的政治談判,至少也會有政治性的「意願表達」或「智庫相互摸底」。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之間也會形成一個潛在的「政治互信指標」,它如同溫度計一樣,冷熱會彈性變化。它究竟如何變化呢?說白了,如果在相關政治互動過程中,台灣方面願意多強調「一中」或「一國」,且大陸同時願意多包容「各表」或「兩區」,則雙方的政治互信指標就會熱呼呼,否則就會是偏冷的情況。
無論如何,該政治互信指標的冷熱,對進行中的兩岸經貿協商是否有影響,是橫在眼前的現實問題。過去的兩岸經貿協商,並沒有政治互信的問題在跟隨,雙方僅在事前確認一個簡單的「九二共識」概念,相關協商氛圍即是豁然開朗。既有對台讓利,又強調兩岸特色,意在務實考量雙方經濟規模懸殊之事實。因而雙方順利地接續簽署了1 6項協議,其中,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簽署,更是經典之作。這樣的好景,在今年的經貿協商過程中還會有嗎?
今年的ECFA後續協商,特別重要的是投資保障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這三大協議之洽簽。其中之投保協議,事關大陸台商的權益能否獲得充分的保障。至於後兩者,則要細部安排兩岸相互減免商品關稅,及相互開放服務業設點展業,可說是牽涉大多數工商業者的切身利益。
政經分離是原則
從兩岸經貿穩健發展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今年相關經貿協商的氛圍,能和以往一樣海闊天空,而不要有政治烏雲來籠罩。否則,萬一兩岸政治互信的「溫度」有時降低,以致經貿協商的氣氛也跟著丕變,不再講究「兩岸特色」,甚至演成雙方尖銳的討價還價,那就枉費幾年來好不容易搭起來的一盤經貿好棋了。
也就是說,今年兩岸雙方既要協商經貿,也要同時對政治互信進行試探甚至「磨合」。這兩件事可以並行,但希望它們不要互相交纏,特別是,政治互動的冷熱變化,不能影響經貿協商的氛圍。
雙方主政當局今年在這方面,應盡量強調「政經分離」的原則,以讓經貿協商在既有的軌道上繼續向前行。因為經貿不但是當今兩岸關係的基礎,它的未來發展,更事關兩岸共同利益的擴大及強化。所以兩岸當局應把雙方經貿之穩健發展視為頭等大事。至於政治互信之探求,應是另一碼子事。
(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
更多兩岸新聞,請見 http://www.wan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