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兩岸攜手漫步文化雲端
(2012-02-10 08:5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评 |
2012/02/10 | 旺報
由兩岸專家共同編撰的中華語文工具書,日昨在台北和北京兩地同時發表「兩岸常用詞典」及「中華語文知識庫」,未來還將推出科技詞典。這是首部華文雲端辭庫,也是兩岸首度攜手完成的文化整合工程。雖然兩岸目前並非「書同文」,但正體字和簡體字都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資產,兩岸透過合作不僅增進彼此的了解,同時也能逐漸認同對方的文化形式。
建立「中華大辭典」的構想是出自於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提出的政見,透過中華文化總會和大陸中華語文工具書編委會經過多次會商研討後而編定完成。由於兩岸之間的字形不一樣,語彙也不一樣,可以想像在討論過程中一定有許多的爭執。編撰委員李建行說,碰到問題的時候就平等協商,沒辦法達成共識的時候,「就先放下來」。
由於兩岸使用的文字不同,兩岸交流之初,許多人初次到大陸,看不懂簡體字,大陸人來台,也看不懂繁體字,總覺得同樣是中國字,為什麼就要搞兩套,讓大家為難?而且初次對話有些用語完全不同,不解釋還真搞不清楚,等到彼此間聽慣對方用語之後,也覺得挺有意思的。這就是因為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文化震驚,經過彼此了解後產生了文化諒解,最後達成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硬要透過一個強制的方式,很可能會扼殺了文化自主發展的契機,許多文化面臨絕跡就是因為受到過大的衝擊所致。以台灣為例,國民政府遷台之初,由於推行國語運動,在校園和公務場所禁止說方言,直到現在才發覺有些原住民的語言已經慢慢消逝,例如希拉雅族,因為遷到花蓮、台東一帶而逐漸漢化,失去了傳統文化和語言。
說來很諷刺,過去學校裡頭禁止講方言,現在課堂上必須選修方言,近年來教育部警覺到弱勢文化的逐漸流失,規定學生必須選修方言,最好是母語。台灣原住民共有14個族,有好幾個族的語言已經完全流失了;雖然客家人有350萬,但年輕一代不會說客家話的比例占7成;年輕人會說英語的的比例超過母語,由此可知語言因為文化融合的關係流失得特別快。因此在融合的過程如何不傷害到文化的生機,也是必須琢磨的。
中華文化自秦朝一統以來都是書同文、車同軌,當簡體字碰到繁體字時,應該怎樣融合呢?採取交集還是聯集?
大陸使用簡體字,既不確切也不符合使用習慣,但大陸不認為那是簡化字,稱為規範字形;台灣也不認為自己使用的是繁體字,而是標準字體,也就是正體字。台灣所使用的是源自於中華文化的正體字,大陸發展出來的簡體字也有它的文化背景,這要如何標準化呢?比較好的方式就是讓文化自行整合,走出一條它自己的路。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接受本報採訪時說,中華文化本身有深厚的底蘊,它自有一種融合的力量,兩岸之間絕對存有文化差異的問題,就像文字一樣,透過使用者的共通智慧,最後會進行整合。在網路世界中,兩岸合作的「中華語文知識庫」終於上線了,在文化浩瀚的領域中,語文只是小小的一步,但這小小的一步涵蓋著兩岸間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卻是兩岸分隔60年來文化融合的一大步。